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理财乱象:假创新避监管手段繁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8日 07:50  证券时报微博
银行理财乱象:假创新避监管手段繁多

  被视为影子银行体系重要组成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迅猛发展过程中,一些假创新、实为绕开监管的操作手法层出不穷。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其中暗藏了大量风险,一旦风险爆发或将累及银行自身。

  伪结构性设计实为揽存

  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了实现保本,通常通过投资于存款或低风险债券等产品获得稳定收益,再运用该笔收益去投资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实现保本的同时以小搏大。

  然而随着今年三季度以来银行存款压力增大,结构性理财产品已成为部分银行变相吸收存款的工具。一些为了获得结构性存款而设计结构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被业内人士称为伪结构。

  “伪结构理财产品有多种,比如有的设计了不可能达到的触发条件,或者设计了100%能达到的触发条件,结构设计成为摆设,到期获得收益率没有悬念。”深圳某股份制银行资金交易部人士称。

  而有的“结构性理财”的产品则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实际上并无结构化设计。中国银行网站上一只名为“汇聚宝1111DE6M2”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说明书显示,虽然该产品名为结构性理财,实际上该理财产品资金将纳入中行资金池进行统一管理运作,投资于“债券、票据、拆借等国内外金融市场工具”,根本没有说明挂钩何种标的。

  不管结构性理财产品业绩表现如何,均可为银行带来大量结构性存款。中国银行今年9月末交易性金融负债余额达到6125.9亿元,较年初大增183.77%,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存款大增。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行交易性负债增加2201.79亿元,第三季度单季增加额则高达1765.37亿元。6月末,交易性金融负债中结构性存款占了99.2%。

  资产池“炒大锅饭”

  据了解,有的银行将大量理财产品资金组成了巨大的资金池,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直接入池进行统一投资、运作、管理。

  由于理财产品资金入池后与其他理财产品的资金混在一起进行投资,因此外人很难知晓入池的理财产品资金究竟具体如何运作,也无法得知银行是否按照收益和风险匹配的原则分配收益。

  同样以中行上述产品为例,“汇聚宝1111DE6M2”募集的资金进入中行的资金池后与其他理财产品的资金混为一体,中行对资金池里的资金进行统一投资运作。那么,一旦某笔投资出现损失,如何确认是哪一只产品的损失,还是各个产品平均分摊?对此,上述产品说明书中并没有提及。

  记者还注意到,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中行多只投入中行资金池的理财产品的期限、收益在一定时期内已实现“标准化”。比如,多款6个月期限澳币理财产品预期投资收益率为6.4%,多款6个月期限欧元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3.7%。

  自营、代客理财混为一谈

  为了规避银信合作的限制,部分银行甚至动用自营资金投资信托计划,然后再转让给理财产品,并且运作规模巨大。今年6月末,某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的资金信托计划规模超过500亿元,购买的资金信托计划主要为信托贷款。

  作为一家中型银行,能如此大手笔投资资金信托计划较为罕见。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该银行拿自营资金投资资金信托计划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给理财产品资金投资信托贷款提供便利。

  记者调查发现,该银行近期发行的大量某系列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均包含信托计划受益权,11月份以来,该银行网站上披露有16只产品发行。每只理财产品投资信托计划受益权的比例不等,投资比例高的则超过90%,低的有30%左右。若该银行没有储备大量信托计划受益权,恐怕难以密集发行此类理财产品。

  据了解,该银行可能的操作路径为:理财产品成立时,银行将自营资金持有的资金信托计划的受益权转让给银行理财产品,待理财产品到期时,理财产品再将受益权转让给银行自营资金。

  银行之所以不直接认购信托计划而受让银行自营资金持有的信托计划,主要是为了绕开银信合作的限制。按照监管要求,银信合作中的信贷类资产不但要在今年底之前进入银行表内,而且各家信托公司的银信合作业务规模亦受净资本管理办法、融资类银信合作占比不超过30%等新规约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