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2家上市公司购百亿银行理财产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9日 06:59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靳书阳

  今年以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不仅数量远超去年,其购买总金额上也大幅提高。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7日,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外,今年以来有22家上市公司公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其中9家上市公司多次购买,22家公司累计购买金额接近100亿元。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是否合理的选择?会否累积较大风险?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公司。

  购买产品未涉房产信贷

  根据记者查询公告获得的信息来看,22家上市公司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均未涉及房地产委托贷款业务。

  士兰微(600460)证代马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他了解,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都有部分中短期的闲置资金,因为不能长期定存,过去只能作为活期存款存入银行,收益率非常低。而之前理财产品种类也没有近期这么丰富,可供选择余地非常少。今年以来,公司将原来的活期存款转为购买理财产品,也是顺理成章的市场化行为。而且,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为保本型理财产品,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根据士兰微披露的信息,8月11日至9月9日,士兰微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发生额(循环发生)为1.91亿元,其中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总额仅为15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仅为7%。

  实际上,拥有大量短期资金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以从事百货业的中百集团(000759)为例,公司所处行业具有大量中短期限制资金,其与供应商签订的销售合同一般会有15天~45天的账期,在结账前,资金会短期闲置。用于购买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显著提高收益。

  与贷款未见直接关联

  经记者查询,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与产品发行银行极少有贷款业务的联系。以漫步者(002351)为例,2011年7月1日及8月1日公司分别签约,购买总计5200万元浦发银行深圳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而公司早在2010年3月26日就以2000万超募资金提前偿还了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的贷款,此后再未从该分行贷款。从时间点的间隔来看,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与获得贷款没有任何关联。

  漫步者董秘办人士告诉记者,公司最新一次购买的合计1.4亿元理财产品,发行方为浦发银行北京分行,除购买理财产品外,与公司并无其它业务的往来。

  深圳某上市公司指定在两家特定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该公司董秘向记者解释,那两家银行一直是公司定期存款存储银行,之前公司只能够在上述银行收取定期存款利息,收益率相对较低。

  “现在有了理财产品这一投资标的,公司自然也就在资金存储行把原有的定期存款直接转为购买理财产品。”该公司董秘坦言,如果在主业上没有更好的投资项目,公司绝不会轻易投资。这部分自有资金在一段时期内终归要放在银行,现在放的方式变化了,收益率更高。

  大量沉淀资金难寻出路

  今年以来累计花费6.6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洋河股份(002304),根据其2011年报披露情况,公司货币资金高达60.54亿元。而在完成收购双沟酒业之后,洋河股份产品线整体上移、高端化路线越发明显,可供公司选择的并购对象也越来越少。

  对于洋河股份这类每年有巨额净利润,且不断增长的上市公司来说,货币资金的储备肯定会愈发可观。而在白酒行业,像洋河股份这样拥有巨额货币资金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根据半年报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贵州茅台(600519)货币资金为173亿元,五粮液(000858)货币资金为182亿元。

  一边是部分上市公司巨额货币资金找不到更高收益的出路,一边是银行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面临的银根始终紧缩的局面。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等绝对收益率不高,但相比股市、基金、金银等投资品的大幅波动来说,依然是上市公司闲置资金在当前情况下的主流选择之一。前述董秘认为,在实体经济前景不甚明了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在理财产品领域的投资,无疑是兼顾风险与回报的较理想选择。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