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理财产品10月底或大整改 超短期不发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5日 08:59  中国经营报微博

  梁宵

  银行理财产品大的整改动作或将在10月底出现。

  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日前向银行内部下发了一纸紧急通知,要求各个银行十月底之前完成整改,届时不符合规定的理财产品“一概叫停”。并且,超短期理财产品“原则上”不允许发行。而此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刚刚公布,试图从销售环节规范银行理财市场。

  据悉,前述名为《加强理财产品销售风险控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主要是针对银行借理财产品高息揽储的行为,“银行正在对此加紧研究执行,压力较大。”某股份制银行零售银行负责人坦言。

  监管加码

  《通知》只是银监会对理财产品加大监管力度的冰山一角。

  自今年6月底的银监会座谈会定下“整顿理财产品”基调之后,银监会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多项监管措施连发:7月就个别类型的产品多次发文,10月9日,《办法》公开发布,12日又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理财市场的乱象由来已久,在资金收紧的情况下,银监会对银行借理财产品变相揽储、规避存贷比限制的做法尤为关注,所以近期的整顿力度加大。”一位接近北京银监局的人士透露。

  据上述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负责人介绍,通知主要针对银行理财产品提出了两项要求,第一是整顿理财池产品,保证资金与资产的匹配关系;其次就是对照通知中的内容对涉及变相揽储的产品进行自查。

  “内容上并不新鲜,6月底银监会召集商业银行的座谈会上都有提及。”国有银行个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但时限的逼近让银行压力陡增。“6月座谈会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口头通知,《办法》也是明年1月才开始生效,而《通知》要求银行整改在10月底之前就交出成绩单,压力还是很大的。”上述股份制银行负责人认为。

  而据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透露,《通知》是近期经过银监会高层的批示而下发到银行的,并非正式文件。在其看来,“规定本身确实没有更新的内容,但是银监会高层很重视,监管层督促银行执行的力度会更大。”

  釜底抽薪

  近几年理财产品巨亏频发,客户投诉也成了银行的家常便饭,甚至有接近银监会人士向《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透露,曾经有投资者因为产品亏损而到银监会上访;另一方面,为了绕过存贷比限制,多家银行借道理财产品变相揽储的手法也是层出不穷。

  “针对市场乱象推出相关规定规范理财产品销售市场,对整个行业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增武说。

  上述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负责人也指出,监管层对“变相揽储”多次提出整顿要求,但对此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这让银行在执行中存在很大的判断难度。”

  不过,据上述接近银监局人士的看法,“超短期理财产品明显高于正常收益,月末季末特殊时点发行的都应该在监管之列。”而对于“叫停”一说,他透露,“只要合法合规,银行确有需求,也可予以审批。”

  从银监会的几次“出手”也能发现上述产品确是重点监测对象。今年7月初,银监会以会议纪要的形式通知叫停六类理财产品。到7月下旬,银监会又建议慎发7天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且不能为“冲时点”拉存款随意抬高理财产品收益率。

  另一方面,尽管没有明确“变相高息揽储”,但银监会对“资产池模式”的整顿也为界定“变相揽储”做了必要的铺垫。

  据悉,《通知》与《办法》中都对资产池模式提出要求,要求银行在理财产品结束或终止时,披露实际投资资产种类、投资品种、投资比例等信息;这也让银行饱受质疑的“资产池”模式实现更加透明化管理。

  普益财富统计数字显示,上半年资产池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比约为34%。而目前此类产品都对应银行资产池内的组合标的,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只注明 投资范围、投资资产种类,而极少披露“各投资资产种类的投资比例”,这种不透明性使得银行可以根据揽储形势需要而随意设定理财产品的收益,进而达到揽储目 的。

  上海某银行的理财产品设计经理表示,“如果是存在揽储压力,就调高理财产品的收益,银行只不过从资产池的收益中多让利一点。”

  “如果透明化之后,那么从结构安排上可以追溯产品的收益率是否合规。”上述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负责人表示。但他同时也坦陈,“执行的难度很大,有的可以厘清对应关系,有的产品根本不可能做到。”

  市场博弈

  不过,“新规”要达到预期效果,或许没有那么容易。每一次新规出台之后,银行相应的产品变种就会接踵而生——反倒形成了越约束、越放纵的悖论;只不过形式上从招摇过市变成了潜滋暗长。

  比如,2009年的《通知》曾规定禁止银行理财产品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的股票,但稍后不久,挂钩于此类标的的结构类理财产品便逐渐增多,结构还 日益错综复杂。2010年7月后,银监会大力整顿银信合作产品,“资产池”理财产品又成为各家银行的新宠,而挂钩组合和结构日益繁杂的产品连业内人士都惊 呼“看不懂”。

  而自7月以来的整顿行动也遭遇了同样的反弹,9月季末的揽储压力让7、8月曾经由于监管措施而沉寂一时的超短期高收益产品再次卷土重来,据悉,此前超短期银行理财品的收益率多在3%以下,但国庆前有银行推出的20天期限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冲上了5%。

  因此,有人评价银监会的政策效果是“按住葫芦浮起瓢”,王增武就指出,“重要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建立专业第三方监管和评级机构,才能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地厘清理财产品市场,而不是仅仅规定之后,完全依赖于银行的自我管理。”

  本报记者邓娴 庞华玮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