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理财品频现无收益 最亏产品两年赔近一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9日 02:06  新京报

  “今年股票也亏,券商理财产品也不行,公募基金也亏,专户一对多也在亏,私募都逼近清盘底线了。”在股票不当道的年代,王女士为了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左选右选。

  今年上半年,资金在负利率环境下流向了储蓄替代品,面对来自公募基金、券商理财、阳光私募等各类资产管理业务的竞争,银行理财产品几乎在这场竞争中完胜。

  上半年发行超去年全年

  据第三方研究机构普益财富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已达到8.25万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7.05万亿元。

  虽然,由于三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约占今年新发行理财产品数量的2/3,多数理财产品为滚动发行,实际存量发行规模可能远小于该累计发行规模数据。但根据华泰联合证券的研究报告测算,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平均余额也达到3万亿-3.5万亿元。根据银监会年报,2008、2009和2010年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0.82万亿、0.97万亿和1.7万亿元。

  与银行理财产品大热相比,曾经的“投资明星”基金只能一声叹息。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成立基金105只,平均募集规模为16.55亿元,创下2008年以来新低。

  “现在基金比较难卖,这股市行情,投资者伤不起,我们也没信心。”银行的工作人员大倒苦水。监管漏洞、负收益纠纷频发

  但是疯狂的背后,监管存漏洞、夸大宣传、负收益纠纷频发等问题也更为突出。

  今年上半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中,累计亏损最严重的高达45%。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并未得到改善。据银率网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有6927款理财产品到期,其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外资银行披露率仅为13.4%。“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中存在部分银行不披露实际收益率或选择性披露数据的情况。”银率网指出。

  有专家称,银行理财产品虽然是理财市场老大,但有些却是“人造美女”经不起考量。

  银监会6月末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要求银行对包括理财资产池中涉及信托转让、高息揽存等在内的违规行为进行自查整改,并明确规定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必须对客户说明最不利投资情形和结果。在爆发式的发展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或将迎来一场整肃。

  ■ 剖析

  银行理财产品如何赚钱

  银行理财产品如此火爆,特别是短期的理财产品以其较高的收益流动性强,更是成为今年理财市场的超级宠儿。在募集到资金之后,短短时间内银行是如何投资、如何盈利,最后又是如何确定给投资者的收益率?银行又从中获得多少利润?

  池子模式保证灵活性

  “前些年涉及股票、利率、汇率的较多,目前理财产品最盛行的是资金池———资产池的模式,池子的概念就是流动性、灵活性。”一股份制银行产品经理告诉记者。

  简单地说,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形成资金池,这个池子里拥有大量的资金。另外与之匹配的是银行设计的资产池,这个池子里有各种类型的投资标的,比如债券、票据、同业存款、信托产品等。用资金池里的钱去购买资产池里的各种投资标的,就完成了投资过程。具体投资资产池里的哪些标的,在产品说明书上会有大致说明。

  例如,目前理财产品中多数是投资于票据相关类和信贷相关类资产,而这些资产主要是通过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获得相应的融资收益。由于银行贷款自由有限,贷款利率上浮,票据贴现收益率也上升,因此投资于这些方面的收益率保持在高位。同时,在贷款规模控制背景下,理财产品提供的融资功能将获取或留住更多的客户,获取客户更多的综合收益。

  “以短养长”提高收益

  但从实际操作看,理财产品的收益并不完全与这两者相关。如,目前1个月期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已经超过4%,这明显高于3个月期、1年期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

  “融资收益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投资标的获得了收益,理财产品自然也就分享其成果,这是投资者所获得的主要收益。不过,除此之外银行还会通过期限错配、以短养长获取额外高收益。”业内人士表示。

  期限错配带来收益,这对于无限滚动的短期理财产品来说尤其重要。据上述银行人士介绍,比如7天期限的产品还未到期,14天的产品已经发售,14天的产品还未到期,7天期限的理财产品新的一期又成立了,通过这样的期限错配,通过理财产品不断地滚动续发,银行就可以让资金池的总量保持稳定。

  “产品申购和到期清算需要几个工作日,银行这段时间只需要支付给投资者活期利息,但资金到银行之后银行就可立即投资。如果有取消申购的情况,银行的流动资金一般也能承受。当然,这对银行整体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会更高。”银行人士称。

  测算称产品利差1.8%

  当然,这部分收益银行并不会全额分给投资者,中间存在利差,这也是银行自己的收益所在。华泰联合证券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利差进行了测算,资产池各类资产上半年收益率为5.4%,理财产品上半年的平均年化收益为3.59%,上半年理财产品利差在1.8%左右。

  同一资产池发售的不同理财产品不单独对应各自资金投向,资产池资金来源方的期限与资金运用方的期限不完全相同,通过规模优势和灵活的流动性管理沉淀较大比例的资金进行期限错配,利用向上的收益率曲线,提高投资者收益。

  此外,有些银行理财产品还收取一定的托管费、管理费。

  “最亏”银行理财产品 两年赔掉近一半

  原本投资期限为1年的理财产品,经过展期累计投资期限为726天,但通过这726天的“理财”,投资者并没有得到分毫的收益,反而是大亏了44.8%。 根据普益财富7月1日发布的上半年理财产品统计数据显示,该产品以-22.4%的年化收益率成为今年亏得最惨的产品。今年1月27日,某银行公告该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到期,按照当日净值,该产品单位净值为0.554元,实际到期年化收益率为-22.4%。

  成立于金融危机爆发年

  事实上,这支理财产品是一种新型的FOF(Fund of Fund)理财方式,称为基金中的基金。该产品成立于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1月,发行期一年。银行通过该产品的募资所得,投于平安信托设立的资金信托,资产配比为0—95%证券投资基金、5%-100%新股申购等。该产品的投资报告显示,2008年上证综指从年初开始大跌,但该产品直到8-10月,才开始大幅降低股票型基金、封闭式基金、场内ETF等高风险基金的投资比例,且基金投资比例仍高达93%。

  到2009年初产品到期时,产品净值仅为0.5642 ,亏损幅度高达-43.58% 。由于高额亏损,2009年产品到期时,产品发行银行最终宣布展期2年。而对于产品的展期,银行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小的优惠,展期期间的固定管理费(包含保管费、认购费和管理费)全部降为0。

  “踏错点”错失有利行情

  为了减少投资损失,银行更换了该产品的投资经理,并自2010年9月份宣布,允许1个月之内两次赎回。但这并没有对挽回损失起到太大作用。在2009年A股市场大势向好的情况下,该产品并未出现明显好转的迹象。

  2009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从1820.81点上涨至2959.36点,涨幅高达62.5%,而同期,该产品的净值仅从0.56元涨到0.649元,涨幅仅为15.9%,远远跑输大盘。

  产品新任投资经理在2009年度投资报告承认,在2009年的产品投资报告中,由于2008年度金融危机的打击,产品净值在2009年初亏损一度近半,为了保住产品净值不再出现向下亏损,产品采取了非常保守的投资策略,这也使这款产品错失了2009年上半年的有利行情。

  踏错点的遭遇不仅这一次。2009年下半年,在产品净值有一定提升后,其投资策略变为积极,但自8月后,市场处于震荡行情中,投资业绩改善不明显。

  期间,不少投资者忍痛割肉,该产品的投资规模从最初的4.5亿元,最终只剩下1000万元。

  ■ 专家点评

  没有止损条款导致巨亏

  曾经有上述产品的投资者建立了维权QQ群称,与银行的合同上写明,如遇到市场剧烈波动对产品有重大影响,将提前终止。从2008年1月至当年底,股指大幅下跌58%,“这算不算剧烈波动?巨亏45%算不算重大影响?亏损近一半了还不及时终止,银行算不算违约?”投资者质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增武认为,这款产品出现巨额亏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设计相应的止损条款。比如,在产品亏损10%的时候,银行若能及时警惕并采取行动,最终亏损可能不会这么多。王增武称,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市场波动造成很多理财产品收益不佳甚至亏损,尽管也有产品加入“警戒线”的设计,但是包含警戒线乃至止损线设计的产品还是少之又少。

  王增武同时指出,在市场出现变动时银行操作主体没能及时调整策略也是造成产品亏损的原因之一。投资类产品一般一部分投资于股票或基金,一部分投资于债券等高收益产品,两者之间的比例分配没有限制。但是,当股市好的时候,投资于股票或基金的比例会大一些以博取高收益,但“风向一转”,若投资的比例没有发生相应变化,产品面临的亏损风险就会很大。

  ■ 调查

  陷阱 1

  预期收益等于实际收益

  “购买产品时银行说预期收益能达到10%,可最后不仅没收益,还亏了3%。”类似这样的纠纷和投诉时有发生。

  现在,不少银行客户经理在向客户推销产品时,都会口头保证收益,使客户误以为预期收益就是最后的实际收益。事实上,只是银行按照正常市场情况下测算的参考收益,如果产品存续期间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预期最高收益未必能够实现。购买产品时,不要一味听信销售人员的说辞,应以产品合同为准。

  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保证收益型产品风险小,一般都能实现其承诺的收益率。

  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风险略高,它除了不保证投资者一定能获得预期收益率外,购买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投资者的本金甚至有可能发生损失。因此,在选择此类型产品时要谨慎。

  陷阱 2

  保险产品变身理财产品

  刚退休的刘女士到银行取出已到期的20万元定存,银行理财经理向她推荐了一款三年期“理财产品”,并称产品的收益可达到7%———8%,风险低并有分红,比定存划算得多。于是刘女士就购买了“理财产品”。半年后,刘女士由于出国急需用钱,想提前赎回理财产品,但却被告知自己当时购买的是保险产品,如果当年退保,只能拿到30%-40%的本金。由于销售人员的误导,刘女士误以为这款保险产品就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种。

  因此,投资者要仔细查看产品认购书:如果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认购产品的名称为某某银行第某期人民币(外币)理财产品,还会有理财产品的编号。如果是银保产品会在认购书中有保险公司的名称、保险产品的名称。

  ■ 比较

  五大投资品种上半年四类亏损

  信托:9.46%

  上半年,在银行理财、股市、基金、信托等投资收益排名中,信托以9.46%的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领衔。从平均年化收益率看,资金需求旺盛的房地产业位列第一,其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为10.86%,其次是商品类信托,平均年化收益率为9.72%。 

  不过,目前银监会已要求信托公司控制房地产信托业务发展节奏和规模,预计信托产品发行规模短期或会受到一定抑制。

  A股:-1.6%

  今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分别下跌1.6%和2.8%,A股总市值缩水7683亿。 

  投资者的钱包也随之缩水。根据某大型财经网站的调查,上半年炒股亏钱的股民占到八成以上,其中超过五成的股民亏损幅度超过20%。

  券商集合:-5.18%

  今年以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平均回报率为-5.18%。仅有5只货币型、12只债券型,以及7只混合型和3只股票型,共27只产品实现正收益,亏损最严重的达23.25%。

  券商集合理财是由证券公司发行的、集合客户的资产,由专业的投资者(券商)进行管理的一种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

  基金:-8.03%

  股市跌了,基金的日子也不好过。

  银河证券的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纳入统计的257只标准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为-8.03%,最好的南方隆元主体基金录得正收益6.89%,而跌幅最大的10只基金,跌幅全部超过15%。偏股基金中仅有24只获得正收益。

  阳光私募:-9.95%

  与公募基金对应的阳光私募基金上半年的业绩也不尽如人意。今年上半年,488只阳光私募基金的平均回报是-9.95%。

  数据显示,半年来仅35只产品业绩取得正回报,占比7.17%;245只产品半年亏损超过10%,占比50.2%;59只产品跌幅超过20%,占比12.09%。华润时策1期基金创出了统计期间的极端跌幅,半年亏损幅度达到了40.95%。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苏曼丽 实习生 江哲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