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揽储压力比山大 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高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5日 00:31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都这么高了!年初不还在3%左右吗?”一直将主力资金投放到股市的魏先生,看到银行宣传单时惊讶地说,“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7.5%-8%”。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原来,看似“财大气粗”的银行们,现在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一方面,连续的紧缩政策抽走银行体系资金;另一方面却是监管标准不断提高,为应对监管层月末、季末的考核标准,缺钱的银行想方设法突破钱荒窘境,“高息揽储”、理财产品应运而生。同时,靠贷款来派生存款的方式也在部分银行大行其道。

  “如果一个客户贷款两千万,那么现在他必须要缴纳50%的保证金,而之前的比例是30%,这部分保证金就会转化为存款。”6月23日,记者从一银行业务员处了解到。

  高息揽储、频发理财产品能否让银行真正脱离流动性窘境?多位专家均持否定看法。原因在于理财产品往往存在着业务期限不匹配或集中到期的现象,会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而高息揽储则是一种业务层面的激励考核机制与银行整体风险承受度之间失衡的体现。

  资金旱灾

  “5月上旬,一些银行的存款增长几乎停滞。”一位国有大行负责财务管理的高管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了银行资金普遍紧张的现实。

  但雪上加霜的是,每月一提的存款准备金率让银行苦不堪言。从去年1月18日至今年6月,央行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600个基点,而回收流动性超过4.2万亿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金融危机时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总额。

  6月20日,为存款准备金上缴日,此次冻结银行资金约3800亿元。这一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隔夜品种大涨293个基点,7天期品种上涨80个基点,14天期品种上涨46个基点。

  一位城商行资金交易部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谈到6月20日的资金面情况时表示,“确实很紧张。”次日市场就有传言,“央行可能对某些国有银行实施定向逆回购,但是有的传说是500亿,有的说是2000亿,没谱。”上述人士说道。

  所谓逆回购,是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还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其目的主要是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按照惯例,如果是公开竞标式的逆回购,央行会电话通知各家银行并公告,但如果是定向逆回购,则不会对外公开信息。

  不管公开信息与否,银行资金紧张局面已成定局。直接的反应就是金融机构调剂资金余缺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一直居高不下。以6月22日为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涨50.83个基点,达8.835%。而隔夜拆借利率也高达7.47%。

  而监管当局的知情人士透露,监管层定下“管住灵动性总闸门”的政策,不会因为银行阶段性的资金紧张而有所动摇。同时监管当局也要重启日均存贷款余额的上报制度。

  6月起,存贷比按日均开始考核,6月9日银监会又透露正在起草修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这意味着银行需要以更多的资金来防范风险。据国信证券测算,在不考虑开发贷风险权重调整的情况下,上市银行的资本缺口在4360亿左右,如果考虑,缺口将达到5850亿元。

  于是,银行们集体食言,又一轮再融资潮正在上演。而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上市银行已公布的定向增发、配股、次级债、可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的再融资额度约为4000亿元。

  突围钱荒

  “一部门老总前不久向我抱怨要改名叫‘压力山大’,说目前存款总量有限,‘蛋糕’已经被分得差不多了,揽储压力比山大。”5月底,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专栏)在一个公开场合证实了目前银行资金压力之大。

  而其背后隐藏的是“高息”。“到了类似年中这种关键性时点,存款返现真是一天一个价。”某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我们下属支行为留住一个有一千万存款的客户,向分行特批了才保住。而条件是,存一周返现五万元。”

  除此之外,理财产品成了银行们最重要的一根救命稻草。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涨船高,达到5%—7.5%,同时,期限集中在月底,以6月份发行的理财产品为例,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到6月25日左右到期,而且是以7天、15天等期限到期居多。

  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到期与冲季末时点可以打个“时间差”,一位国有银行人士坦言,一般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需要投资到相应的标的中,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银行的存款。“但是理财产品都有1个星期左右的募集期,这段时期内,银行可以充分利用所募集的资金。”上述人士坦言,“将理财产品转化成存款,应对监管层的季末考核。”

  上述股份银行负责人称,为缓解月末、季末存款压力,银行会与企业客户尤其是大客户提前订立协议,在为客户设计理财产品时,特意设为“月末到期,月初再购买”,反复运作。

  同时“靠贷款派生存款”是银行揽储的另一条路径。

  “我们现在全行都在拉存款,考核指标下,只有不到10%的人能达标。”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业务员告诉本报记者,“相比四大行来讲,股份制银行没有优势可言,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靠贷款来派生存款。”这位业务员告诉记者,“如果一个客户贷款两千万,他必须要缴纳50%的保证金,这个比率在一个月前还是30%。”上述人士坦言。

  但高息揽储、频发理财产品并不能使银行真正脱离流动性窘境。多位专家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以这种方式获取的负债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很多被短期高额利息吸引的资金存在“银行一日游”现象。另一方面,盈利压力又驱使资金业务进行大量的短借长拆等行为,加剧资产负债业务的错配风险。

  “如今央行每月一提的存款准备金,会提高银行对调控行为的预见性,但相比下还属于软性约束。”一位大行高管称,而相匹配的是银监会的资本监管工具的约束,更为刚性,一旦不达标,会叫停一些相关市场准入,在央行和银监会双重压力下,银行也不敢贸然前进。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