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利争储 银行理财短打高收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30日 11:18  中国经营报

  梁宵

  年化收益8.23%!

  北京银行的一款14天超短期产品又以到期实际年化收益8.23%再创理财产品收益新高,而目前多次加息后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才不过3.25%。今年以来,短期理财产品发行空前火爆,占据市场大半江山,收益率也在节节攀升。

  什么样的产品设计造就了如此高的回报率?高收益背后银行意欲何为?

  火爆发行

  人民币加息预期持续升温、资本市场的动荡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日增,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短期理财产品的推出恰逢其时。

  “一方面可以降低利率风险所带来的资产损失,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客户的流动性需求。”某股份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说,“短期理财产品将越来越火爆。”

  普益财富的监测数据验证了这个说法,3月份的个人理财产品总共1402款,其中短期理财(产品期限在6个月及6个月以内)占到1042款,而4月份(截至4月27日)发行1443只银行理财产品中,短期理财产品多达904只,都占据了大半个江山。

  多家银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争奇斗艳:中国银行“日积月累”之“日计划”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68%;农业银行发行的1款“安心得利”假日理财产品期限为3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9%;建设银行发行的1款“乾元”理财产品期限为3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8%;光大银行从4月28日起售的“五一”假日理财产品,期限仅3天,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3.2%。

  “五一”期间各家银行推出的T+0理财产品更把“超短”发挥到了极致,“可以随时赎回,增加了客户投资的灵活性需求,方便客户灵活调配从股市短期流出的资金。”上述负责人表示。

  “时点”争储

  银行不遗余力地推出短期理财产品,其中也不乏无奈。上述相关负责人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别的银行都在频繁推产品,如果动作慢的话自己的客户就被抢走了。”

  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以招商银行45天、年化收益率为4.15%的一款产品为例,该行北京分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就表示产品紧俏,需要提前预约,而预约的首要条件就是“个人拥有招商的账户”;而某些银行的多款产品也只限新客户认购。借助短期理财的噱头,银行可以借此拉拢新客户。

  短期理财产品也成为稳定老客户的手段。曾经在多个银行有任职经历的资深产品经理张雷(化名)就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银行发布的许多优质理财产品会优先配置给老客户,用于维护客户资源。

  以短期理财产品为“媒”,煞费苦心地经营新老客户,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存款的“饥渴”。事实就是,在信贷收紧和通货膨胀的双重背景之下,银行面临着尴尬的两难处境:一方面随着央行今年以来连续4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被提高至创纪录的20.5%;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抵消了加息的作用,银行存款面临大量流失。

  “银行的主营业务就是存贷业务,利润来源就在于存贷差。存贷比的红线不能超越,只能以存代贷,自然存款越多,可贷款量才能越多。”上述负责人表示。

  通过产品设计,短期理财资金可以很自然地成为银行的存款,来发挥月末和季末“冲量存款”的作用。“一般的产品是月末购买,月初计息,”张雷说。这种设计就使得客户在购买理财品之后,钱首先是被冻结在了账户里,作为银行存款进而改善了银行的贷存比结构。”

  邮储银行的一位内部人士也向记者确认了此种说法:“这也是理财产品月末集中到期的一个原因。因为月末的时候,银行会考核存款余额,而理财产品到期后将自动转为银行的活期存款。”

  流动性强,投资灵活的短期理财产品吸金能力极强。据统计,目前市面上的短期理财产品,一般以5万元为门槛,但是随着投资者的关注度的升高,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门槛的短期理财也悄然兴起。当然收益率也遵循与其他理财产品一样的规律——门槛越高,收益率越高。

  同时,银行还采取滚动发行的方式把短期吸引效应转换成对客户的持续黏性,对客户形成“车轮战”的营销。以中信银行的“假日赢”系列产品为例,产品期限一般为3天,发行时间为每周三至周五;而交通银行的“得利宝·智慧添利”7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则是每日推出,“系列产品的推出保证对投资者的持续吸引,而短期理财产品都以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门槛起投,因此银行可以持续锁定这些大客户。”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表示。

  比拼收益率

  短期理财的层出不穷已经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从4月份的数据来看,平均每日30多款的短期理财让投资者眼花缭乱。方瑞分析认为,从短期理财产品的结构来看,大多数产品同质化严重:投资方向一致、侧重短期资金拆借、债券投资等等,“差别只不过是各个银行的收益率不同。”

  “数量众多,但是同质化严重是银行发行理财品的通病,短期理财产品也不例外,实际上各家银行比拼的就是收益率。”上述负责人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纪录还在不断地刷新,就在投资者还在为7天6%的收益率而咋舌的时候,北京银行的一款14天超短期产品又以到期实际年化收益8.23%而再创新高。

  普益财富对3月份到期的理财产品的表现统计数字表明,银行的到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表现优异:比如交通银行的“得利宝沃德添利”的一款产品,中信理财优债计划73期产品,以及民生银行的一款“非凡资产管理(外汇增利型)”理财产品,都以年化收益率6.5%的成绩排名短期理财产品的前列。而门槛同为5万元的三款产品期限分别为2天,26天,89天。

  高收益率源于银行让利

  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缘何能在短期内如此蹿高?

  浦发银行的一位内部人士一语道破其中玄机,“没有什么特别的做法,其实银行理财池子的收益率本身也比较高,只是平时不愿意给客户太多分成,现在为了拉存款,就适当提高一些收益。”

  张雷表示这也是银行的通行做法,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超出给客户预期收益的部分,也是银行的盈利来源之一;但是银行是否会“让利”给客户,取决于银行的吸储压力。“比如在月末季末,贷存比的考核临近之际,银行就会舍弃一部分利益来竞争客户。”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的波峰位置一般都出现在每年的3、6、9、12月。

  而且,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手续费也是一项收入来源。”张雷说。另一方面,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并非即刻购买,即刻生息。销售期和起息日之间的这种差值,也是银行的一个小的利润点。比如以银行的7天理财产品为例,至少要提前一天存入银行,所以实际上占用了8天的资金,因此转换后的年化收益率只有原来的7/8,达不到产品宣传中所达到的收益水平。

  因此,银行的让利程度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稍许”让利,银行既获得了客户,又摆脱了贷存比的掣肘。

  看似双赢的局面背后暗藏风险。

  “一般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是通过期限错配,也就是说,理财产品可以每日、每周短期发行,但是银行本身会进行长期投资,这就相应会导致流动性风险,比如这期产品卖出去了,下期产品一旦无人认购就会出现流动性的问题。”张雷说。

  这也是银行在短期理财上不断配齐各种期限的一个原因。张雷表示,“日日盈、月月盈,使购买的资金和到期资金能够接续上,解决流动性风险。”

  但另一个更大的风险还在于,“理财与存款的腾挪”最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导致银行的存款虚增,而使存贷比监管指标流于形式。有的银行客户经理直言不讳地表示,直接拉存款,高息揽储是违规的;但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却可以做。

  “通过理财产品的设计,进行变相高息揽储的方式还有很多。”张雷说,“在某些银行这些设计甚至被当做成功经验而大加褒奖。”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