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证券产品萧条:18款门可罗雀 最高年收益才6.9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7日 06:04  理财周报

  很多银行并没有对证券理财产品直接操刀,邀请公募或私募管理,产品客户日后将以高端客户为主

  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研究员 李雯珊/文

  经历了金融海啸的冲击后,挂钩股票或基金等投资方式的理财产品早已被“赶尽杀绝”。曾几何时,这类产品曾风靡于各大银行与各种阶层的投资者。但从今年1至5月已经到期产品的收益率来看,只有寥寥几家能够在这类产品取得较高的收益。

  农行产品“力抗”海啸,

  银行证券类产品时长约1至2年

  据统计,今年1至5月到期收益率靠前的产品排名表观察到,挂钩股票或基金等这类理财产品理财期限大部分都是在1至2年,相对而言流动性都比较弱。就此推算,这部分产品绝大部分都成立在2008年,正是在金融海啸中“茁壮而起”。

  “银行发行的证券类理财产品跟公募或私募基金推出的产品有相同的地方,要想知道这类理财产品表现好或坏,并不能只单纯看其自身收益率的高低,需要跟公募或私募基金产品进行比较。”深圳一股份制银行总行产品经理表示。

  她认为,“其实有些银行的证券类产品会比基金表现要好,不过大家都要受到大盘的表现影响。如在2008年低潮时推出的产品到期后能有不错的收益,实属不易。同时,由于银行的这些类基金产品一般都会限定投资期限,不像基金基本上可以算是无限期投资,所以银行这类产品因为投资期限较短收益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中国农业银行在2008年推出的“本利丰”第八期人民币理财“情系三农·财富共赢”新股及二级市场股票精选产品,理财期限为2年,实际年化收益率为6.95%,综合能力排在今年前5个月到期理财产品的第二位。

  据了解,这款产品投资运作分两个阶段:在平稳起步期,50%至100%的资金用于新股申购、债券、固定收益类基金、封闭式基金、下行风险及收益预期明确的个股等,获取稳定收益形成安全垫后进入稳健组合期;在稳健组合期,动态配置新股申购和股票投资之间的比例,灵活投资于股票、基金等。也许这样一个投资方式是该款产品在市道不好时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由中信银行发行的系列产品成了今年已经到期产品的“大热门”,其不少的产品都榜上有名。在统计的今年到期的18款产品中,有10款产品就是被中信银行所“占据”。

  同时,浙商银行、宁波银行与上海农商行这三家城商行所发行的产品也杀入了排名之列。浙商银行于2008年发行的“方信理财”1号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2年,年化收益率达3.33%,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今年为止共发行18款证券类产品,银行“乐此不疲”供应给大客户

  “自经历金融海啸之后,目前银行都不太愿意发行大众化的投资于股票、基金等类基金理财产品。一则主要是因为银监会有相关规定,二则是因为发行此类产品银行自身日渐感到没太多收益可言。”上述银行人士表示。

  据理财周报统计,到目前为止,今年银行共发行的投资到证券市场的理财产品共有17款。这与以往银行大规模并以此类产品为营销重点的状况大相径庭。而且,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发行此类产品的银行只有3家,分别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与北京银行,数量少得可怜,而且这些产品全部都是面向高端客户发售,特别是私人银行类别。

  “银行发行证券类投资产品在前两年来说,可以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产品,因为在市道较好买什么就涨什么的情况下,银行能够从发行此类产品中赚到不少好处。到如今,情况发生了大逆转,银行即使青睐这类产品也基本上是通过私人银行这个渠道进行发行,因为给大众客户发行没有太多油水。”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投资银行部相关人士表示。

  “由于私人银行等一些高端客户,手头资金相对充足,购买证券类投资产品的能力较强。所以证券类产品在银行日后的发展趋势当中都会以面向高端客户为主。这体现了银行尽可能地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或资源来服务于利润来源最多的客户。”该人士表示。

  购买证券类产品前要了解清楚产品投资管理者最重要

  有部分想购买银行证券类产品的投资者向记者反映,“在购买之前确实有不少银行的产品可以给我们选择,但其实这类产品并不是选择大银行就一定有保障,很多小银行在运作此类产品也有不错的表现。所以选择的时候就比较困难,特别是金融海啸之后。”

  “同时这类产品的投资管理人有些是银行自身的管理团队,可能相对而言没有公募或私募那样拥有较专业的管理团队。”

  建行上述人士表示,“的确银行证券类产品的最后到期收益率是比较难以拿准,当然主要跟大市走势有极大的关系。而投资者在选择时可以尽可能地观察一些银行过往的类似产品的表现,比如说有些银行的这类产品经常大比例不能获取正收益,则不要碰这些银行发行的产品。”

  “还要注意咨询了解即将要购买的产品投资管理者与相关条款,如今很多银行并没有真正对这类证券理财产品直接操刀,而是通过邀请公募或私募等进行管理。只不过是两者互为利用的作用下,让投资者感觉是银行自身在管理。”

  “当然有部分产品也会有银行自己的管理团队进行操作,银行投资管理团队很大可能并没有基金公司专业程度强大,所以投资管理者对产品收益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建行该人士表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