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价格战第三季:网银争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3日 06:55  新闻晨报
银行价格战第三季:网银争夺
网银功能越来越丰富,交易费用同时呈现下降趋势。 CFP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晨报记者 李 强

  张羽(化名)在青浦经营自己的货运生意已有些年头,以前他平均每天都要有六七万元的现金周转才行,可自打他半年前开通了银行网银账户后,现在每天经手的现金只要1万元左右,其余资金则网来网去。 “白天忙生意没时间,晚上也可以转账”、“省了数钱的麻烦,关键还可以避免收假钞的烦恼……”张羽切身体验了网银的种种好处。

  事实上,像张羽这样的网银拥趸在上海乃至全国正迅速壮大。从克服基层网点数量少、人手紧张、节省运营成本等角度考虑,愿意花大力气在网上“圈地”的商业银行也越来越多。网银随之也成了继信用卡、房贷之后,再现价格“圈地战”的新领域。

  近日,花旗银行率先打出个人网上银行境内人民币转账费用全免的招牌,并因此引发了多家国内银行跟进降价的混战。业内观察者指出,网银有别于信用卡、房贷,价格战并非屡试不爽的利器,在 “圈地战”中最后胜出的,很可能是安全、功能、操作、服务和技术等全能型的挑战者。

  四大国有银行不为所动

  5月1日起,花旗中国推出了2009年全年借记卡持卡人境内取现、查询费率减免等系列促销行动。其中,个人网上银行境内人民币转账费用全免的规定,引起业内同行纷纷仿效。一个月内,光大、民生、交行、华夏等国内银行相继跟进,个人网银成了降价的“主战场”。

  “相比房贷等传统业务,网银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新兵’,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是2000年后才逐步推出各自网银服务的,但在网络加速扩散、逛网店俨然成为一种城市生活时尚的现在,网银出人意料地成了与传统网点相并列的经营渠道,谁抢占了网银的地盘,谁就赢得了先机。”一位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的副总如是说。他很理解相关银行的价格战用心,“网银不仅可以分流柜台业务,节约运营成本,而且是今后中间业务的主要来源。”

  据了解,参与这轮“价格战”的银行出手可谓大方:光大银行将个人网银“跨行汇款”收费下调为交易金额的0.15%,最高6元;交行将个人网银同城跨行汇款手续费率下调至0.2%,最高20元;华夏银行(7.540,-0.09,-1.18%)将跨行转账手续费调为转出金额的0.3%;民生银行(4.010,-0.03,-0.74%)普通卡用户同城跨行汇款每笔手续费只收2元。“降价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必要手段。”相关银行人士如是说。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这次价格战的挑起者,还是跟进者,共同特点都是主打零售经营战略的中小型银行,而拥有传统网点及客户量绝对优势的四大国有银行则全部“按兵不动”。对此,一位国有银行个人业务部的管理人士分析称,网银部分替代实体网点正成为一种趋势,而积极推进者恰是网点上不占优势,而又希望通过网银强化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中小型银行。

  网银安全始终最受关注

  “即使打折促销,银行仍然有利可图。”有关银行人士透露,网银服务费率下调基础在于,电子银行是一种低成本运营的业务。有关测算表明,通过实体网点进行交易的单笔成本为3.06元,而ATM机的单笔交易成本为0.83元,网银的单笔交易成本仅0.49元。

  “网银的优势还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减轻传统网点的业务量负荷,分流柜面压力。”据记者调查,目前多数银行的网银不仅具有查询、转账、缴费等普通功能,而且处理起像炒金、外汇买卖、第三方存管、购买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等相对复杂的业务同样能够胜任,甚至网银客户还可以利用网银申请房贷和信用卡。电子渠道对传统渠道的替代趋势越来越明显。

  除了“价格战”之外,各家银行还在开发贵宾版网银、中小企业专业版网银以及各类不同的网上理财产品上下功夫,拓展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来源。“虽然网银功能越来越丰富,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但网银安全仍然还是用户最关心的话题。”电子银行业务资深专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安全、功能、操作、服务和技术等五个要素的才是最好的网银产品,单靠价格战只是舍本求末的短视做法。“银行应该多替用户考虑如何防范网银欺诈和‘钓鱼’网站,多推出一些账户提醒式的服务。”

  近期5家银行网银手续费打折一览表

  银行 网银费率“打折价”

  花旗银行 个人网银境内人民币转账费用零手续费光大银行 个人网银跨行汇款手续费下调至交易金额的0.15%,

  最高6元

  交通银行(7.280,-0.15,-2.02%) 个人网银同城跨行汇款手续费率下调至0.2%,

  最高20元华夏银行 个人网银跨行转账手续费调至转出金额的0.3%民生银行 普通卡用户同城跨行汇款每笔手续费调低至2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