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单一账户申购上限将出 打新理财产品将无利可图

  新股发行向中小投资者倾斜 理财产品“打新”热面临降温

  证券时报记者张若斌

  近日,证监会发布新股发行改革征求意见稿。其中,“申购新股向中小投资者适当倾斜”的规定,引起了银行和信托业的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征求意见稿中“单个账户申购上限不超过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的规定,将可能导致大部分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打新”型理财产品无利可图,从而退出理财市场。

  有分析人士认为,上述新规一旦实施,意味着即便是发行10亿股的大盘股,单一机构申购账户最多也只能申购100万股。毫无疑问,新规大大改善了过去中小投资者申购新股的不利局面,也使得机构投资者资金集中的优势大打折扣。

  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旭阳表示,IPO重启后,大户和散户“打新股”的中签率不再有明显差距,银行集合理财“打新”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还有一些银行业人士则表示,对“打新”情有独钟的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一些规模较小的开放式理财产品,达到平滑预期收益的目的。不过,由于能够申购到的新股总量有限,这些开放式理财产品整体获利空间也将大大压缩。

  同样,保险资金和一些券商营业部的“打新”能力也将大大受限。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中铁的IPO申购中,平安集团和中国人寿旗下多个险种分别投入了235亿元和242亿元;而在中国石油的IPO申购中,各类保险资金动用的资金规模超过3000亿元。此外,业内盛传中信建投北京三里河营业部的“打新”资金一度超过1300亿元,成为集合资金“打新”之首。今后,此类机构账户都将只能申购不超过发行金额千分之一的新股。

  某券商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每次新股发行方式的改变,都将对行业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他介绍,自从“市值配售”改为“资金申购”以来,一些专门用于申购新股的资金就逐渐退出券商经纪账户,转而投资银行和信托的新股理财产品,以便利用机构账户的集中申购优势提高收益率,这一情况在2006-2007年之间显得尤其突出。而今后实现“单一账户申购上限”之后,这部分资金极有可能重新流回券商经纪账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