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财产品收益25%用于付费 最高费率达日均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 09:19  理财周报

  收益1/4付费,5种费用高达2%/天

  若要把26%收益分给银行等管理团队,你还认为理大财不该拘小节么?

  理财周报记者 施维/文

  要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人,容易一门心思想着收益,忽略要付出的各种代价。手续费就是其中的一种。

  如果要把收益的超过1/4分给银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管理团队,你还会认为理大财不该拘小节么?

  如果投资一款理财产品要支付多达5种费用——认购费/申购费、固定管理费、浮动管理费、托管费、赎回费,这个账可就犹如数字游戏了,要算清楚不容易。

  募集期买合算,认购费低于申购费

  理财周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走访光大、招行、浦发、恒生、东亚等银行发现,目前在售产品很少,收费差异大。

  招行目前只有短期投资于外汇、债券市场的常规产品“岁月留金”、“周周发”等,不收手续费;恒生和东亚投资股市和汇市的产品都有,持有到期也不收费;浦发3款信贷类产品在售,收0.3%的管理费,在产品净值中扣;光大银行产品较多,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尤其是通过信托平台投资,又聘请基金公司帮管理那种,收费相对高。

  光大在售的“阳光资产配置计划”就是一个典型。该计划包括稳健组合(产品1)、增利组合(产品2)、平衡组合(产品3)和进取组合(产品4)4款,投资于股票、债券或现金类资产。这组产品认购起点均为10万元,期初净值1元/份,存续期3年。产品成立后的3个月为封闭期,封闭期内(成立1个月后)允许申购,不允许赎回;封闭期结束后每月15日开放,可申购、赎回或转换。

  产品1-4投资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配比逐步增加,从0、最高20%、最高50%至最高80%,而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配比则相应减少,从100%、80%、50%至20%。若投资金额100万元以下,认购费分别为0、0.2%、0.5%和0.8%,申购费分别为0.4%、0.55%、0.8%和1.05%。

  如用10万元投资产品4,在4月15日-5月14日期间认购,须支付0.8%的认购费800元;之后申购,要付1.05%的申购费1050元。在产品募集期认购,费用更低。

  持有费用按日计提,可达2.03%/天

  “阳光资产配置计划”的投资,分为固定收益和权益类两个部分,前者由光大银行招牌产品“稳健一号”团队管理,后者由华夏和嘉实基金担任投资顾问。享受这个豪华阵容的服务,费用不菲。

  固定收益:管理费0.8%/天(投资顾问0.6%/天、信托公司0.2%天)+光大银行托管费0.15%/天=0.95%/天。

  权益类:管理费1%/天(投资顾问0.5%/天、信托公司0.3%天,银行0.2%)+浮动管理费——观察期(开放日)扣除各项费用后的净值高于历史最高观察净值部分的10%+光大银行托管费0.15%/天=2.15%/天。

  “这两部分费用在产品净值中按日计提,按月支取;与收益直接挂钩:若固定收益部分累计净值低于1元,权益类部分累计净值低于0.9元,则均不收取。”阳光财富管理中心理财经理陈先生告诉笔者,“银行最后给到投资者的产品净值,已经做过这部分费用计提了。”

  这两部分净值都随市场变化,持有产品期间超过历史最高净值的几率难于估算,为最终费率推算带来不确定性。在此举单日费用为例:产品4历史最高净值1.6元,持有10万份,5月29日净值由1.5元涨8%至1.62元历史新高。当日浮动管理费=(1.62-1.5)×10%×10万×80%=960元。当日整体费用=0.95%×10万×20%+1.15%×10万×80%+960元=2030元。即当日计提的费用为2.03%。

  加赎回费0.5%,整体费用比肩基金

  这4款产品间可零费率自由转换,但持有期小于730天赎回费率0.5%;达到或超过730天赎回费0。

  在记者追问之下,陈经理按投资10万元,期限2年,最终年化收益10%来反推,算出的整体费用为4700元。若持有715天,则需加0.5%赎回费,整体费用变为5200元左右,相当于20000元收益的25%。最终到手的收益14800元,相当于年化收益7.4%,费用2.6%。

  尽管如此,普益财富研究员张星认为,“费用不算太高,因为这组产品主要竞争者是基金,比较对象也应为基金。”按一般标准,投资开放式基金需支付申购费1.5%、赎回费0.5%、年管理费1%,一进一出需3%的手续费。但基金申购费打折很普遍,比如网购嘉实量化基金,仅需认购费0.6%。由此一来,嘉实量化一进一出费用约为2.1%,可能低于“阳光资产配置计划”产品4。

  尽管投资产品4费用较高,但该产品资金的具体去向,比如持股的行业分布,你可能无处可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