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渣打星展与投资者对峙 私人银行别让产品砸牌子

  ⊙本报记者 涂艳

  近来,渣打银行和星展银行(香港)所“参演”的两场大戏广受关注。前者站上了被告席接受投资者拷问,而后者则分别将投资者告上了香港和北京的法院。这两场激烈的对峙或许才刚刚拉开私人银行与我国投资者之间“交往”的序幕。

  投资者开始把目光聚焦这些纠纷的共同导火索:高端理财产品。和普通理财业务提供的产品不同在于,私人银行或者高端理财产品必然是高门槛。并且,私人银行自己所宣扬的高贵气质和私密性就决定了这一点。

  分析那些因为私人银行产品而由富豪变成“负豪”的纠纷种种,专家提出了三点成因:其一为银行发行产品本身的问题和销售行为的合规性;其二为投资者自身的风险和维权意识;最后则为监管部门的缺位。就拿日前不断升级的星展银行KODA(股票累计期权合约)理财产品纠纷为例,一位外资行产品经理透露:“这款产品明显是国外投行设计的一款高风险产品,甚至可以说是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的,有些外资行偏向以产品为导向,和国内中资私人银行的发展策略有差别。”

  在金融风暴之后,有70%左右的高净值人群对外资银行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有些为了资金安全,正考虑撤资回中资银行,而另一些人表示在近两年的局势下,不会再考虑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

  受制于目前的国内私人银行发展阶段,产品还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攻方向。风物长宜放眼量,利用本土银行强大的客户基础和网点优势上的优势,中资私人银行可以好好利用这几年低谷期维护客户。

  “我们的产品主要为低风险的,毕竟高净值客户的主要目标是保值增值,在某些时候做一些现金管理也会让他们获得比普通客户更好的服务。”招行武汉分行私人银行高级经理唐璐表示。同时,他也告诉记者,并非一些所谓“定制化”的产品就会取得高于普通产品的收益,在客户需要的时机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一款固定金额的产品本身就是一项服务,而如果收益相对更高则可能是银行在让利。

  可见,随着国内投资者风险偏好从“高风险、高收益”向“追求回报的同时控制风险”转变,国内中资私人银行也正在迎合这种需求而保守地“圈地”。卖产品并不能诠释私人银行的特殊性,而目前的困境却一再强调了产品高质量的重要性,期望在私人银行被广泛接受那一天到来之前,不要让产品先砸了牌子。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