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累积期权被指金融毒品 银行追讨升级

  涂艳

  内地富豪因一款名为KODA的产品被香港星展银行追讨巨额欠款的纠纷事件正在升级。已就此事进行了连续报道的本报记者了解到,涉及的银行已经不仅星展银行一家,而被告甚至包括了前香港市政局主席梁定邦。并且,北京二中院也在“五一”前结束了星展银行和内地客户的第一场庭审,这也是类似案件涉及内地客户的首次公开开庭审理。

  巨亏正渐渐付出水面

  今年初,由于投资一款名为股票累积期权的私人银行高端理财产品,多位内地富豪分别被星展银行起诉至香港和北京的法院,要求及时还清几千万甚至上亿银行欠款。在媒体多次报道之后,这款带有杠杠性质且门槛高于百万美金的产品才开始被普通老百姓所认知。

  累积期权产品在今年可谓“恶名远播”。今年4月,中信泰富董事长荣智健因为一款“外汇累积期权”投资引发的巨亏而离职。去年因与国际投行美林签订的股价对赌合约,也让碧桂园的杨惠妍身价大跌。近日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前香港市政局主席梁定邦,也因去年10月投资花旗银行投资KODA(累积股票期权)亏损而被银行追讨970万港币。

  不仅仅是内地普通富豪,更包括香港显贵们都纷纷栽在了这个“累积期权”上,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产品的相继到期,亏损的案例正在频繁浮出水面。据业内专家表示,仅在2007年,整个香港金融市场成交的累积期权合约总值就在1000亿美元以上,涉及包括星展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

  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的会长吕志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内地投资金融衍生品的人数要多得多,特别是那些在香港开有账户的富裕阶层和民营公司,基本上都参与了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由此可见,这场关于KODA的纠纷或许远未到结束之时。

  产品被公认为“金融毒品”

  在之前的报道中,我们解释了这种名为KODA(股票累积期权)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一款带有杠杠性质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而据被告代理律师的解释,KODA简单来说就是客户和银行约定某只股票的两个价格,分别为行权价和取消价。客户的存款实际上为履约保证金,而事实上银行也并不需要去交易所实际购买股票。据4月底在北京二中院开庭应诉的投资者郝婷介绍:“我在星展银行的全部存款为8000多万,而最终对账单中显示该产品的最大合约值达到了6个亿。”

  正因为该产品的高门槛和高杠杠,一旦股价跌破行权价就意味着投资者每天都要打碎了牙往肚里吞。招行私人银行中心的某位高级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这种累积期权是收益有限但风险无限的产品,一般股价上涨3%-5%合约就会自行终止,而当股价跌了,投资者的损失则成倍放大。”

  在香港,累积期权一向被投资市场公认为“金融毒品”,但这也在另外一个方面能解释了其为何受到如此多投资人士的青睐了。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对于这款产品的认知大致分为两类:完全不清楚风险和清楚风险但愿意一搏。对于后者,更多的人是受到2007年大牛市的“怂恿”,认为股市扶摇而上的日子尚未结束,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严重左右了当时对这款高风险产品的判断。

  而对于不清楚产品风险的前者,内地客户占了更大的比例。据郝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星展银行投资者顾问打电话说他们有一种叫做KODA的产品,其实是一种打折的股票。然后他给我的概念就是说,这个产品是他们私人银行专门给大客户准备的,别人还拿不到这种东西。”另外,投资顾问当初告知郝婷,这个产品几乎不需要用客户账内的钱来做,只需要高抛低吸就行,甚至还可以防范风险。

  如果果真如此,这场关于KODA是否涉嫌对赌甚至欺诈的争论还将继续。目前该案还在审理过程中,本报将继续跟踪案件的相关进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