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宁波银行最差打新收益0.41% 与07年相差300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6日 06:06  理财周报

  2007年,新股首日上市涨幅动辄300%-400%。而2008年少有超过100%的,有些甚至只有20%

  理财周报记者 秦丽萍/文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3月10日,期间到期的新股申购银行理财产品共计约305款。这305款产品中,有将近一半产品将主要资金用于打新股,另外一半产品只将部分资金用于申购新股,比如一些股票基金优选产品、信托贷款计划、基金投资计划、债券理财产品中,会穿插少部分资金用于申购新股,以灵活运用资金增加产品收益率。

  由于各家银行产品信息披露的完整程度不一,共148只新股申购产品的收益率可供统计。

  根据理财周报统计,新股申购产品的收益率最低的只有0.414%,与工商银行2007年发行的第23期新股申购产品年化收益132.4%相比,相差300多倍。

  宁波银行最低年化收益0.414%

  排在新股申购年收益率最低位置的是宁波银行2007年第11期汇通理财产品。该产品投资于两家信托公司——中信建投和中海信托,再由信托公司进行新股申购及购买基金组合。产品发行时给出的预期收益率为5%-30%。

  宁波银行的到期公告给出简单的解释是:该产品运作期间,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波动较大,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为0.414%。

  徽商银行的2008年九越理财新股申购增强型一期理财产品(人民币),去年9月26日到期,年化收益仅0.585%,居收益最差榜第二位。该产品成立时规定,募集资金的0-90%用于新股申购,0-20%资金用于精选基金投资,0-80%的资金用于债券资产品种的投资。

  从理财周报统计数据来看,打新股产品收益最差的50款产品,年化收益大多集中在2%-4%之间。这50款产品中,76%的产品都集中在去年8月份以后到期,受资本市场下跌的打击明显。

  而在去年上半年到期的打新股产品,形势则大不一样,很多产品能达到10%以上的年化收益。比如,中国银行去年5月份到期的三款2007年“中银新股增值理财计划A、B、C款”人民币1年期产品,年化收益能达到25%和29%。而工商银行去年1月-3月份到期的大批打新股产品,年化收益都能达到10%-20%之间;招商银行去年1月-5月份到期的一部分产品,也能达到18%上下的收益率。

  而从发行银行来看,招行、工行、光大、中信和中行,因发行新股申购产品的数量多于其他银行,到期收益较低的产品也较多。

  而徽商银行打新股产品的能力值得考究。从去年1月至今年3月,徽商银行共10款打新股产品到期,但有4款产品到期收益在最差50款中。徽商银行这10款打新股产品中,仅有4款达到了12.44%-20.04%的年化收益,有5款均在5.1%以下。

  2007年上市首日涨幅300%-400%

  2007年随着证券市场的爆发,银行、券商等机构投资者可以毫不费力地从申购新股中获得成倍的暴利。据光大银行统计,2007年市场火爆时,新股首日上市涨幅动辄300%-400%。而2008年少有超过100%的涨幅,有些甚至只有20%不到。

  2008年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打新股产品遭遇了发行和收益的双重寒流袭击:一是大市下跌,新股发行的一二级市场差价没有2007年那么大;二是资源萎缩,2008年以来新股发行大幅减少,大盘股发行少,因此没什么新股可打,自去年9月16日新股“华昌化工”发行之后,3个月来已无新股发行。此外,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急剧下跌,新股申购面临着破发的巨大风险,2008年以来增发和可转债也面临着很大风险。

  微薄的收益甚至比不上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08年6月份之后,因市场风险急剧累积,固定期限打新股产品开始被银行所抛弃。有些银行则开始发行滚动式的单只打新股产品,每次从当日发行的股票中选择一只或几只质地优良的新股进行申购,上市首日则卖出,单只新股从申购到卖出及返还投资者资金,整个周期保持在大约1星期。

  但即使如此灵活的手段,多家银行面临一只新发行的股票时,更多的是考虑和抉择,而最后的决定很可能是“不参加申购”。交通银行的“天蓝——新股随心打”产品,共有36只新股未参与网上申购,参与申购的仅19只新股。而自6月份以来,仅参与了4只新股的申购。

  一些银行不想再在打新股上浪费时间,转而选择提前终止打新产品。如上海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就在去年年底提前终止了两款此类产品。上海银行表示,沪深两地证券市场已超过5周未有新股发行,且近期无官方信息表明将有新股发行的计划。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