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表现相对最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3日 13:23  解放网

  记者李强报道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资本市场深幅下挫,商品市场超速回调,信用风险急剧提升……在剧烈变动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国内蒸蒸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也不断爆发出零收益、负收益和展期等负面消息。不过,今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披露的《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摘要)》显示:就其自身表现而言,逆境中的银行理财产品在总体上依然表现出较高的投资价值。不考虑“基金系”QDII产品,零、负收益产品的比重较低且为数不多,总体平均收益水平远高于定期存款利率、CPI涨幅和上证指数的表现,更不乏有年收益率高达30%的“收益之星”。 

  《报告》显示,根据理财产品中心统计,2008年5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4456款,远高于2007年的发行数量,平均委托期限为0.49年,期望收益率和风险值分别为4.08%和3.3%;43家商业银行共有2773款产品到期,其平均到期收益率为4.52%,产品的最高到期收益率为30%,最低到期收益率为-45.92%。 

  自2006年起,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数量的季度变化几乎呈一路上涨趋势,但在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出现小幅波动,原因在于:第一,受年初年初零/负收益事情影响,2008年一季度产品发售数量小幅下降;第二,受全球金融危机、境外衍生品市场崩盘和国内货币政策调整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起理财产品发售数量减少。 

  《报告》指出,纵观2008年的理财产品市场,普通类理财产品占据理财产品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结构类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足10%;发售产品数量的月度变化呈先增后降趋势,10月份是这一变化趋势的分水岭。普通类理财产品的高比重和发售产品数量的下降主要源于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资本市场深幅调整和境外OTC市场崩盘致使结构类产品风险对冲工具的缺失;第二,2008年4月,监管机构加强对中资银行发行高风险产品的监管力度,导致中资银行后期发行结构类产品数量甚少;第三,从供求关系来看,在资本市场深幅下挫和商品市场超速回调的双重不利因素影响下,多种投资工具缺失,低风险稳健收益的普通类理财产品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第四,为应对年初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发行主体热衷于发行挂钩信贷资产的普通类产品,但随着后期实体经济突然由热转冷,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相应的由紧转松,此类产品数量骤减。 

  就结构类理财产品而言,其基础资产以股票、商品为主,利率、汇率类相对较少。结构类产品的这种基础资产分部特征主要在于相关市场的剧烈变化。在2008年上半年,尽管全球股市、商品市场已显现出调整迹象,但是,由于市场充斥着牛市后期的乐观情绪,加之外资金融机构集体唱多以石油、粮食为主的商品市场,中外资银行倾向于发行看多股票和商品的理财产品。另外,一季度打新股的盛行也是股票类产品较多的原因。下半年,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和次贷危机的深化,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都经历了急速回调。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外资机构认为市场已经作出了充分调整,遂又发行了一定数量的看涨股票类理财产品。在股市、商品市场剧烈回调的同时,雷曼倒闭使得金融危机迅速从信用危机转化为流动性危机,以伦敦同业拆借市场为主的全球利率市场更是急剧变化,市场流动性剧降,信用利差飙升。同时,市场对主要国家受危机影响程度、采取救助措施的力度难以形成稳定预期,主要货币的汇率也开始呈现出方向不明的剧烈波动。基础资产市场中流动性的丧失和巨幅震荡对利率和汇率类结构产品的设计产生了严重影响,只出现了少量以按日计息结构和期末表现参考结构为主的结构产品。 

  尽管结构类产品的发行量占比相较往年有较大程度下降,但是,在2008年,产品设计理念的创新依然不断呈现。在普通类银行理财产品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主要有:第一,实期结合的设计理念。如2008年中期某款挂钩红酒产品的发售,期末投资者可选择消费红酒,也可选择收取固定额度的到期收益率;第二,随息而动的支付条款。为应对2008年后期利率高频调整的不利因素,发行主体设计了“随息而动”的支付条款,即据央行利率调整而不断调整产品的预期收益。在结构类银行理财产品方面,值得一提的创新主要有:第一,保息条款与止损条款的设置。在产品结构中附加这两个条款是2008年的最新变化,前者可规避零/负收益产品的再次出现,而后者则可以对产品的风险敞口设置一个阀门;第二,浮动参数设计。为应对因某一指标过于“生硬”而造成产品收益的大幅波动,发行主体采取了浮动参数的设计理念,如浮动参与率、浮动汇率等。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