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7日10:43 中国金融杂志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完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体系

  陈四清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愿景走向落地实施,成果正在显现。“一带一路”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而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带一路”建设是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实践,为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挑战此起彼伏,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去全球化”态势有所凸显。

  实际上,“去全球化”仅仅是表面性的、暂时性的,并不能影响全球化的大趋势。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生产、资本的国际化,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并为各国促进经济增长创造了机会。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细化,逐渐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演进为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合作密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比如,虽然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金额增速大幅下降,2008~2016年平均增速不到3%,仅为之前十年即1998~2007年三分之一左右的水平。但是,全球贸易依存度有所提升,以全球贸易规模占GDP的比例计,2008~2016年平均为48%左右,高于之前十年43%的平均水平。

  从历史来看,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和推动因素。多个成员国结合成更大范围的经济区,可以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形成合力,从而更有利于成员国融入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涉及主体较少、关系相对简单,也可以成为优化全球化体制的“试验场”。据WTO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贸易安排(RTAs)数量快速上升,由不到100个迅速上升到目前的600多个。从近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区域一体化的形式不断演进,按贸易、要素、政策等方面的融合程度从低到高,已形成了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六种类型,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模式参与其中。据统计,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参加了3个以上的RTAs,最多达到30个。

  不过,区域一体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区域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进而影响到合作进程,甚至对全球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首先,成员国在经济、政治制度方面存在差异,会影响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率;其次,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话语权也有所不同,可能会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最后,区域一体化主要关注商品、资源自由流动,较少触及制约各国生产能力的形成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基础等。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时,由于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各国倾向于采取保护主义,进一步影响区域合作和凝聚力。比如,英国“脱欧”暴露了欧盟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近年来“去全球化”风潮的一个典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当今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和克服了现有一体化合作存在的不足。

  第一,从基础设施做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交通、电力、通信等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一带一路”建设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领域,助力沿线各国突破生产能力提升的瓶颈。

  第二,加强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互补式的产能合作框架,中国向沿线国家提供优势产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沿线国家则可以充分释放农业、能源、矿产品等方面的能力与潜力。这种产能合作,有助于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实现共赢,提升区域整体生产能力以及均衡发展水平。

  第三,加强人文交流、夯实合作根基。“一带一路”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涵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治、文化差异显著。“一带一路”建设强调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深化各国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文化互敬,为务实合作提供保障。

  “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有望进入腾飞阶段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海陆推进,在促进区域合作和全球化发展方面成绩斐然,造福各国人民。

  第一,“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认同感增强。目前,“一带一路”已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国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首次将“一带一路”倡议写进了决议,转化为国际共识。

  第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实质进展,夯实共同发展基础。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相继落地:中巴经济走廊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喀喇昆仑公路二期、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等重点项目完成融资,恰希玛和卡拉奇核电项目进展顺利;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全面推进,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通车,塔吉克斯坦“瓦赫达特—亚湾”铁路建成通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正在加快建设,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缅皎漂港等项目有序推进。2016年9月,《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公布,标志着“一带一路”框架下第一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实施。

  第三,经贸合作“开花结果”,助力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为9535.9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260.3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53个国家直接投资达145.3亿美元。各类双边、多边产能合作基金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0亿美元,为东道国和地区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收和近20万个就业岗位,给沿线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第四,民心相通工程配套稳步推进。截至2016年6月末,已与沿线国家先后举办了19次“国家年”活动,设立20多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电影节和图书展每年定期举办,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5月,中国还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一步加强全方位交流。此外,在旅游、卫生医疗、科技、青年交流、党政合作、智库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效。

  虽然“一带一路”在合作机制完善、共同市场建设、政治文化互信等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在总体目标、合作框架、基础建设方面均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得到夯实。未来,“一带一路”建设有望实现历史性跨越,推动区域合作和包容性发展。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但也有一些问题和障碍亟须破解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发挥着聚集资本、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拓宽了境内外融资渠道,完善了跨境金融服务,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7个国家设立了人民币清算行。开发性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各类投资基金和商业银行等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例如,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贷款余额已达到2000亿美元左右;中国出口信保公司为相关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以新开发银行、亚投行为代表的多边金融机构和丝路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等先后成立并开始运营;共有10家左右商业银行在沿线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一级分支机构,其中,中国银行已在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截至2016年底,中国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跟进境外重大项目约420个,提供各类授信支持约600亿美元。

  从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来看,在金融支持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破解。

  第一,资金供求缺口及期限匹配问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其资金需求量巨大。据估计,未来几年,仅亚洲基础设施投资每年就可达8000亿美元。但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期限长,资金回收周期则更长,少则10年、多则30年。相对而言,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一般期限较短,传统的银行贷款、保险资金、债券以及融资租赁等期限通常为5~10年。

  同时,沿线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资金外流现象突出。此外,区内不同国家在资金供需关系上也存在巨大差异:东亚国家普遍储蓄率高,有些国家甚至超过40%,在寻找更为有利的投资领域;中欧、北非等国家储蓄率较低,往往不到20%,难以满足投资的需求。

  第二,区内货币支持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投资、贸易规模巨大,但是由于区内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高,交易中仍主要使用美元、欧元等第三方货币进行计价和结算。根据2017年1月SWIFT的全球货币国际支付份额排行,人民币等六种区内货币已跻身前20名,但总份额不到6%。如果第三方货币在流动性方面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区内正常经贸往来。但是使用区内货币,则面临着兑换成本和汇率风险较高等问题。

  第三,金融业服务能力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相关周边市场,金融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跨境。此外,“一带一路”建设涵盖政府、企业、个人等多个层次以及投资、消费等多个领域,金融需求复杂,相对而言,区内金融业国际化程度不高、综合化服务能力不足。目前,金融业服务格局仍然比较单一:中国金融业参与多,国际金融业参与相对较少;政策性金融向纵深拓展,商业性金融积极性有待提高;传统性金融产品丰富,创新性金融供给不足。

  第四,风险管理与化解问题。部分国家自身实力不足,资金投入、运营管理、履约还款等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多边合作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难度较大。同时,沿线国家经济、金融、社会环境差异明显,部分国家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风险防控难度较大。此外,中国企业、金融机构“走出去”经验不足,相关风险管理能力不够,风险问题更加突出。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谱写支持“一带一路”创新实践新篇章

  中国金融业一直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金融业理应勇于担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金融大动脉的供血能力。总体而言,完善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体系应该坚持多元、立体以及市场化的要求:将多边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国内外投资者都纳入进来;充分利用各层面资金来源和各类型投融资产品及工具,构建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资金价格、运作机制和经营管理要坚持市场化原则,提升可持续性。

  第一,项目贷款与创新金融产品“双管齐下”,化解期限匹配问题。充分发挥国际金融机构、政府性基金、政策性银行等公共资金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撬动长期性商业性资金参与。金融紧盯沿线重点项目,发挥项目贷款期限长、贷款条件灵活等优势,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核心项目提供稳定资金。同时,创新金融工具,将长期红利转化为短期可见、易得的投资收益,吸引各类资金。例如,通过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发行债券、外汇理财计划等方式,将私人资本纳入“一带一路”项目建设。

  第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小币种交易,“长短结合”提高货币支持效率。推进人民币清算渠道建设,为客户提供完整安全、优质高效、简便经济的全球支付清算服务,改善人民币国际化运作环境。积极推动人民币在“走出去”重大项目中的运用,拓宽海外人民币运营和投资渠道,鼓励在沿线国家、地区使用筹措的人民币资金。同时,拓展区内小币种交易业务,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稳步增加可报价货币数量,实现对“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覆盖;积极开展小币种的现钞、现汇结售汇业务,拓展远期结售汇报价业务。

  第三,加强同业合作和业务创新,全面提升跨境、多元化金融服务能力。加强区内、区外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网点覆盖、市场熟悉程度、资金来源、金融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针对“一带一路”金融需求特点,以传统业务为基础,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全方位服务能力。同时,加大对沿线重要战略支点地区的网点布局,充分发挥已有机构的业务辐射能力,提升全面覆盖能力;在重点区域积极整合网点资源,提升服务效能。例如,2016年,中国银行将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机构整合进中银香港,整合后第一年,上述地区的新增授信就较上年增长202%。此外,为破解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全球性难题,中国银行创新推出跨境撮合服务。2013年以来,以沿线国家为重点成功举办30场跨境撮合活动,现场达成合作意向5000多项,目前已形成2000多项实质性合作。

  第四,强化风险控制,构筑完善的风险管理“堤坝”。建立全球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模式以及全球额度管控系统,实现境内外、多业务风险全覆盖。积极开发货币互换、掉期等各类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汇率等风险。推动风险对冲与交易机构,信用调查与评级机构、保险机构等各领域的协调配合。特别地,秉承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市场原则,吸引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机构参与进来。例如,引进各类国际信用担保机构,促进国际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发展,提升风险分散效能。此外,引进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信息共享。在支持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针对部分国家的外汇管制,帮助设计解决方案,化解收汇难题;参与对外谈判,帮助企业规避合同中的不利条款,最大限度保障企业的利益。

  第五,引导国际资本向“一带一路”聚集,满足建设资金需求。持续提升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运作能力,调动全球资源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在境外债券市场的筹资力度,增加发行规模、打造一批标志性的、有影响力的项目,吸引更多国家和企业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改变欧美银行业主导的局面。例如,继2015年6月在国际市场上发行40亿美元债券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之后,今年4月11日中国银行再次组织5家海外分支机构成功发行折合约30亿美元的债券,国际投资者认购活跃。

  国家战略机遇就是金融业的发展机遇,国家的战略要求就是金融业的重要工作目标。未来,中国金融业需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全力打造“一带一路”资金融通方面的主干线、主渠道、主动脉,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中国银行行长

  (责任编辑贾瑛瑛)

责任编辑:王琛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