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9日13:25 中国银行业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上市银行净息差分化的深层原因及启示

  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课题指导人:连平、周昆平、仇高擎。

  执笔:武雯、鄂永健。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7年第1期

  客户结构、风险偏好、业务模式是决定一家银行息差高低的最根本因素,良好的资负配置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有助于提升和稳定息差。在这些既定因素下,考核管理对息差尽管有影响但并不显著,还可能会带来弊端。高息差也可能是通过提高风险偏好、加大高风险资产配置而形成的,这会带来后续的资产质量压力。

  受经济增速下行、投资回报率下降、存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和基准利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由2011年的2.7%,整体显著收窄至2016年上半年的2.27%。但仔细观察上市银行的息差走势发现,尽管行业息差整体下行,部分银行的息差却逆势提升或保持基本稳定。净息差分化表面上是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成本率的差异,背后却是各家银行在客户结构、风险偏好、业务模式等方面差异的综合体现。分析部分银行高息差背后的深层原因,对商业银行改善息差水平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从财务指标看上市银行净息差显著分化

  2016年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经营压力最大的一年,这在息差表现上尤为明显。根据银监会数据,2016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2.27%,较上年大幅下降了24个基点,降幅创近年之最,全年预计收窄30 个基点。尽管行业净息差整体下行,但个体却出现分化:平安银行逆势上升了8个基点,净息差由2014年第6位上升到第1位;招商银行净息差仅微幅下降19个基点,由2014年第7位上升到第2位;兴业银行净息差较2014年排名也提升了两位;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息差降幅与行业整体降幅相近,排名整体下移;民生银行息差降幅最大,排名大幅滑落,如表1所示。

  高资产收益率更容易形成高息差。尽管2016年上半年行业整体资产收益率下降,但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降幅相对较小,兴业银行降幅较大但绝对水平依然较高。净息差行业排名靠后的银行,其资产收益率也较低。此外,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三家的息差之所以能逆势提升,除了其资产收益率绝对水平保持较高外,负债成本的大幅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但净息差水平高的银行信贷风险可能也较高,更容易出现不良贷款。招商银行近几年的不良率增长较快,2016年上半年不良率为1.83%,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平安银行尽管2016年上半年不良率的绝对值为1.56%(处于行业较低水平),但相较2014年上升明显。从不良贷款/逾期90天以上贷款指标来看,可能存在不良延迟生成的可能。

  探析上市银行净息差分化的深层原因

  息差分化表面上是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水平的差异,实际上是各家银行在客户结构、风险偏好、业务模式、资负配置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等方面差异的综合反映。

  高比例的小微和房地产贷款推高资产收益率。一方面,积极发展小微企业客户推动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贷款收益率上升。2015年末,平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其公司贷款余额的比例接近15%。客户结构下沉也表现在个贷领域:平安银行重点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这其实是微型企业贷款。2015年末,平安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占个人贷款总额(含信用卡应收账款)的比例达24.4%。从2009年开始,招商银行将“两小”(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业务作为重点,打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招商银行将单户授信500 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客户的整体金融服务与管理划入零售条线。小微贷款在零售贷款中的比例一度达40%,这是其零售贷款收益率持续较高的主要原因,如表3所示。

  另一方面,高比例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对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较高的公司贷款收益率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房地产开发贷款一直被视为高风险贷款,监管部门也不断向商业银行警示风险。相比之下,部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则较为激进,其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普遍高于大型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连年攀升,2015年末分别为11.92%和10.91%。具有高投资回报率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助推了这两家银行公司贷款收益率水平的上升,如表4所示。而且,由于正规的贷款融资受限,很多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影子银行”融资,这些非标债权投资部分反映在银行非信贷资产中,也对形成高资产收益率有一定贡献。

  但客户结构下沉在提高定价水平的同时也加大了资产质量压力。在经济下行的条件下,小微企业经营情况迅速恶化,盈利明显下降,这是近年来包括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在内的很多银行不良率上升较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特定领域持续深耕造就了显著的定价优势。招商银行长期坚持零售银行战略,早在2003年就开始聚焦零售业务并持续至今,其各阶段战略调整虽然提法与侧重略有不同(“两小”和“一体两翼”),但始终以零售银行为主干。招商银行在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消费金融、信用卡等业务上均具备突出优势,并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创新产品、渠道和服务模式。强大的零售业务实力为其带来了大量低成本存款。2015年末,招行总存款中零售存款占比近34%,仅比四大行低,而在零售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近70%。

  兴业银行从2007年开始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大力布局同业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主动获取高收益资产。兴业银行是国内最早开展收益率普遍高于贷款的非标资产投资和类信贷业务的银行。近年来兴业同业资产占其生息资产的比例一直在30%以上,远高于同业,同业资产收益率也一直位列行业第一。兴业的资金运营中心早在2003年就成立,是全国第一家单独持牌的资金业务专营机构。兴业银行的债券投资收益近年来位居行业首位,高于行业平均值约120个基点。

  主动、超前和灵活的资产负债配置有助于提升息差。一是转变理念,主动获取高收益资产。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银行负债中主动负债占比上升,一些银行开始逐步转变“以存定贷”的理念,转而实施“以资产为锚”和“资产决定负债”,尤其是在非信贷业务领域。在这一理念下,银行获取高收益资产更为主动和进取。兴业银行资金业务高来高走的运作模式就是典型的“资产驱动负债”。二是前瞻判断,超前调整资产配置。早在2013年底,兴业银行就预判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增速下滑,无风险收益率将会调整,因此抓住市场机遇,拉长久期。据测算,其在2013年底投资的利率债加上表外代客理财资产,总浮盈约100亿元,为其盈利作出了很大贡献,这部分资产在2015年还为其贡献利润。三是顺应大势,灵活调整负债结构。一些银行充分利用基准利率连续下调、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宽松的有力时机,通过加大发行金融债、同业CD等调整负债结构和期限,降低负债成本。兴业银行2015年应付债券较上年增加了近1900亿元,平安银行发行债券规模较上年增加了980多亿元(主要是同业存单大幅增加了966亿元),这导致了2015年兴业银行发行债券的负债成本率下降了46个基点,平安银行更是大幅下降了163个基点。

  精准、专业的风险定价能力对息差形成有力支撑。平安银行的高贷款定价水平部分源自其精准、专业的风险定价能力。平安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坚持试错中创新、且行且调控的策略,实现鼓励创新与控制风险的平衡。事业部制亦对提升风险定价水平有重要作用。平安银行以行业事业部为基础,在细化客户分类的基础上,实施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在事业部制下,前中后台各团队之间既各司其职,又能很好地相互配合。2015年末,平安银行正式经营的6家行业事业部,存款接近1700亿元,贷款超过2500亿元,均呈现比年初翻番态势,整个营业收入增长41%。

  考核管理对息差稳定有导向作用但也存在不足。考核管理通过财务资源分配、FTP定价甚至直接的存贷款定价指导来激励或促使相关业务部门压低负债成本,提高资产收益,从而实现稳定息差的目标。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定价管理对稳定息差水平显然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多数银行都通过诸如设定贷款定价目标、存量贷款定价重置等手段来提升资产端综合收益;通过压缩高成本负债、控制存款利率上浮、动态调整负债定价策略等手段有效控制负债端成本。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过于强调对经营单位的定价考核可能会带来部分战略型优质客户流失、过多地配置高风险资产、量价难以两全等矛盾和问题。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息差水平的启示和建议

  息差更多的是结果和目的,而非手段和工具。客户结构、风险偏好、业务模式是决定一家银行息差高低的最根本因素,良好的资负配置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有助于提升和稳定息差。在这些既定因素下,考核管理对息差尽管有影响但并不显著,还可能会带来弊端。高息差也可能是通过提高风险偏好、加大高风险资产配置而形成的,这会带来后续的资产质量压力。借鉴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等在息差表现上的经验和教训,建议商业银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扭转低息差状态。

  转变观念,厘清思路,为息差提升提供必要的认识前提。应深刻认识到息差提升绝不仅仅是资负和预财部门的职责。息差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上下、前中后台、总分支行在经营理念、战略定位、风险偏好、业务模式、资负配置、风险定价、系统支持、组织架构及激励考核等方面通盘考虑,协同一致,整体推进。建议不宜将息差作为提升盈利的手段和工具而频繁使用。应“跳出息差看息差”,将息差提升的重点聚焦于构建合理的客户结构和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经营优势,聚焦于提升资负配置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等长效机制建设上。

  明确息差定位和目标,以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夯实息差提升的根本基础。目前国内银行高息差的形成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高负债成本率和超高资产收益率组合,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就属于这种模式,其息差优势主要源自资产端的高定价;另一种是低负债成本率和中高水平资产收益率组合,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都属于这种模式,其主要优势在于负债端的低成本,资产收益率则接近或略高于行业整体水平。基于此,各银行应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经营特点、长期战略和客户结构等来确立适合的息差模式。既不能为了快速提高息差而不顾风险、贸然加大对高风险资产配置,也不能对新业务、新模式畏缩不前,应通过主动提升风险经营能力来获取优质、高收益资产。

  进一步增强资产负债配置和管理的主动性、超前性和灵活性。在确保流动性安全、资本约束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银行要更为积极主动地获取优质高收益资产,重视发展非信贷资产业务,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政策走势和市场形势的前瞻分析和精准预判,在此基础上敢于超前、果断地对资产组合的品种和期限结构进行迅速、及时调整,提高整体收益。在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更为主动、灵活和快速地加强大额存单、同业拆借、债券发行、央行政策工具(SLO、SLF、MLF等)等各类负债工具的组合管理和动态调整,优化期限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建议还原FTP的市场价格,使 FTP最大程度上反映市场资金的客观价格,更加准确反映市场变化,确保市场利率变化能迅速、准确地传导到各级经营单位。

  全力塑造专业化、精细化和精准化的风险定价能力。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尝试在部分新兴重点行业设立行业事业部,开展专业化经营、独立化运作和市场化管理。高度重视并有效发挥研究分析在客户营销、产品设计、风险定价上的支撑作用,建议行业事业部配备一定数量、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专职从事行业和主要客户的研究分析。考虑运用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系统,并将不同评级系统的风险进行量化,精准化贷款业务的风险成本,建立更加精准的内评法模型。进一步完善客户分层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在合理、准确分类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差异化风险定价系统。

  进一步提升精细化、差异化的息差管理能力。建议对定价中存在的“漏损”进行梳理诊断。诸如贷款定价未能充分体现客户和业务所需的风险溢价、价格优惠给予了非战略性客户、给予战略客户的价格优惠未能带来预期的交叉销售,等等,并加大考核力度。强化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尝试通过一系列的定价模型建立规范价格评判的标准,对每一笔业务都知道成本底线、客户关系、预期利润和参考价格等全面信息。总行进一步细化差异化的定价原则和策略,积极尝试从区域、规模、行业和渠道等多维度实施定价差异化,对主要客户实现“一对一”定价。在确保完成贷款定价提升目标的前提下和强化经济利润考核的基础上,适度扩大经营单位(分支行、准事业部)和客户经理的定价自主权,实现责权利统一、提高经营效率,调动其合理定价、综合平衡的积极性。按照业务的特性和市场行情变化来动态调整各经营单位的定价权限。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王琛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