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8日 11:19 中国银行业 

新浪金融曝光台理财遇飞单,存款变保单,理赔遭遇霸王条款,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金融机构申请入驻,第一时间倾听用户声音。

  文/中国银行业协会利率工作委员会

  放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以建立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宏微观联动的新时期和新阶段,为商业银行带来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从1992年启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宏微观联动的新时期和新阶段。银行机构对此反应迅速,多数银行迅速调整存款利率水平,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全部比基准利率上浮16%以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上浮30%以上,部分城商行上浮40%以上,最高的则上浮67%。

  利率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价格,是有效配置资金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与核心环节之一。在改革实践中,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基本思路,遵循渐进式路径(详见表1),在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和利率管理三方面协同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利率市场化进入加速期,外币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贷款利率已完全实现市场化定价,经过长期探索和积累,我国市场化利率的形成、传导和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已具备完成改革“最后一跃”的基础条件,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成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意义重大

  利率市场化改革事关我国资源配置合理性、微观主体自主性、金融经济改革、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金融稳定性。

  全面提升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存款资金处于我国金融市场资金链的源头,存款利率直接影响银行资金成本,且对SHIBOR报价、贷款利率、其他金融产品利率也产生重要影响。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有利于理顺金融市场价格机制,进一步增强利率的价格调节功能,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中真正有资金需求且发展前景广阔的部门和领域。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进一步为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筛选优先或重点支持的行业和企业拓展空间,切实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效果,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市场主体作用。一是拓宽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持续提升自主定价能力,优化差异化、精细化的存贷款利率定价格局,提高了风险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实现差异化、多元化、持续化经营,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二是为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励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创新,提升创新业务和非息收入比重,提高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力推动我国金融经济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关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全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要求和必然趋势。此次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宏微观联动的新时期和新阶段。人民银行[微博]有关负责人就降息降准以及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进一步答记者问时表示,“这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在整个金融改革的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国坚定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同为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为汇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前提,也为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铺平了道路。

  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经济杠杆,对国家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使利率真正反映市场供求情况,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从而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由行政直接控制向市场间接控制转变,有效实现政策目标。

  规范民间融资发展,促进金融体系稳定。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减轻对存款利率的政策性压制,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公众存款意愿,缓解金融脱媒、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诱使资金流出银行体系的趋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更准确地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银行间借贷利率,缩小银行利率与民间利率差距,有效引导民间借贷利率回归合理水平,切实解决实体经济“融资贵、融资难”的瓶颈制约。

  加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

  国际经验表明,在一国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的短期内,国内金融市场波动通常会加剧,很多隐藏的金融风险也会显现。由于我国利率管制时间较长,即使管制放松渐进稳步推进,也会对商业银行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短期内存款利率上升压力较大。由于我国对存款长期实行利率管制,且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存款利率长期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如图1所示。回顾历史,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低于市场化的银行间市场一年期同业拆放利率,特别是在货币政策趋紧、基准利率上升时期。综合考虑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存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后,我国存款利率可能在短期内会快速上升,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随着存款利率逐渐上升到均衡利率水平和银行日益重视非价格竞争,存款利率将逐渐趋于稳定,并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波动。

  可能诱发存款搬家,存款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一是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间差别化的存款利率格局逐渐形成,各银行存款利率自主性提高,进一步加剧存款竞争形势。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使得政府对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显性化,中小金融机构未来破产清算的概率将增加,这可能导致存款从中小金融机构向大型金融机构转移。二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储户对利率敏感性不断增强,理财等存款替代产品促使存款分流,银行体系获取存量资金的难度整体加大。今年3月,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利率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主定价”专题调研显示,商业银行在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已面临较大的存款竞争压力,一些优质客户,如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财政存款等纷纷采用招标形式,银行在激烈竞争形势下被动应对,一些承诺的存款条件已突破盈亏平衡底线。

  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利率市场化后,伴随着吸存压力增大、实际存款利率上升,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窄是国际普遍规律,大部分国家的名义和实际存款利率由负利率或低利率升至正利率和较高利率水平。根据萨奇等学者研究,利率市场化后,在名义利率资料完整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15个经历利率上涨,5个经历利率下降;在实际利率资料完整的18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个经历不同程度的上涨。

  目前,利差收入仍占到我国商业银行总收入的约70%-80%,从理论上讲,降息会对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国宏观经济较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式稳妥推进,无论是从银行加强主动负债的积极性还是从相关政策如存贷比的取消、大额存单的推出等的推动力度来看,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能力正显著增强,存款竞争策略的异质化程度不断提高,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逐渐下降,因此对商业银行盈利的负面效应正在逐渐递减。预计伴随着银行业的主动转型调整,净息差逐步稳定回升,并回落至合理水平。

  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增大。一是流动性管理压力增大。“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主定价”专题调研发现,多家银行认为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流动性风险往往是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资金供应者出于逐利目的,会频繁地在银行机构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调拨资金,银行存款稳定性将有所降低。同时,利率市场化衍生的价格波动和金融深化会增加商业银行内外部利率发生偏离的频率和幅度,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从而对流动性造成冲击。

  二是加大存款重新定价风险。在利率管制阶段,存款利率不常变动,即使变动,也可以及时根据人民银行存贷基准利率表调整,存款重新定价的风险事实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防御。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加大存款重新定价的风险:一方面,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或政治经济等因素发生变化,会影响市场资金供求,导致利率波动;另一方面,利率频繁波动会影响资产负债表期限配比结构和价值,使银行面临期限错配和负债成本急剧加重的风险。

  三是利率收益曲线风险增加。存款利率市场化后,一般是根据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或国债收益率作为基准参考利率,收益率曲线变动完全受市场因素影响,收益率曲线风险加大。银行利率调整后,存款市场的合同利率水平波动的频率、幅度都将相应地随之提高、扩大,利率的期限结构更复杂,利率波动及期限结构的变化随时都会影响银行的收益。

  四是加大利率管控风险。我国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基础较弱,尚不具备类似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欠到位,制度流程建设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风险定价能力严重不足,缺乏市场化的利率风险对冲机制和工具。由于利率风险更具同质性、系统性,其影响更为广泛,表现形式也更复杂多样,因此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难度也就更大。

  商业银行应加速转型加强风控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放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里程碑,但并非利率市场化的全部。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建立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因此要培育以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为货币政策提供操作目标,为金融市场提供统一有效的价格尺度;要构造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基准利率为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建立起市场型的价格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着力发展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一般金融债以及非金融企业债在内的各类债券期限和品种,发展资产证券化,丰富债券市场参与主体,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市场流动性,满足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对冲需求,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协调发展。因此,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其经营环境将有可能发生全新改变,如何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成为摆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前的迫切命题。

  进一步加快经营模式和经营战略转型。改变传统的业务依赖存贷款、收入依赖利差、客户和信贷投向偏重大中型客户的“单一结构”,加快经营模式和经营战略的改革。一是依托银行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交易金融、投资银行等非信贷业务,实现业务综合化。二是加大产品研发与创新,提高中间业务、零售业务收入比重,实现收入多元化。三是在巩固原有客户群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小微企业和个人优质客户,实现客户均衡化。四是真正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服务,深度挖掘客户综合价值,不断提高客户忠诚度,在激烈竞争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利率基本市场化以后,产品定价能力将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业竞争以及与直接融资渠道的竞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金融机构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运营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配置、服务质量等各项因素,在架构、流程、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多管齐下,建立起基于客户风险、期限、抵押品、信用状况情况,以及与自身资产结构、期限和成本相匹配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机制。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能力。一是改变传统利率制度下主要关注信用风险的倾向,建立针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全面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系统的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二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把利率风险管理作为重点,完善利率风险预测模型,建立利率风险规避机制。三是合理配置资金,优化风险组合,开发利率互换、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分散、转移或置换利率风险。四是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加相应保护性条款,建立利率风险补偿机制。

  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国际经验表明,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行业自律作为一种“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行业管理方式,可以防止部分银行为获取自身短期利益、滥用自主定价权而无序或恶意竞争、损害整体利益的行为。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安排,强化行业定价自律,形成市场自律利率,以弥补利率管制退出而出现的真空,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储户资金安全、银行业风险可控和金融市场稳定,从而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11期。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