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10:38 中国金融杂志 

  吴 频

  2015年9月30日至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TPP)部长级闭门谈判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2国最终达成基本协议,TPP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一消息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些媒体采用了“中国彻底被孤立”或“中国被动闭关锁国”等观点,渲染TPP对中国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看待TPP,先要摘掉“阴谋论”的有色眼镜。TPP代表着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对今后国际经贸格局会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会推动中国加快自身经贸结构的转型升级,我们应保持定力,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2005年,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四国签订“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建立自由贸易区。2008年,美国宣布加入该协定,并将其改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即TPP),同时邀请澳大利亚、秘鲁和越南加入谈判。美国借助TPP的已有协议,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TPP谈判。此后,马来西亚、越南于2010年加入TPP谈判;墨西哥、加拿大于2012年加入;日本于2013年加入。至此,TPP谈判方达到12个,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越南,占全球GDP的38%,占全球出口的24%。

  2015年6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贸易促进授权法案” (TradePromotion Authority,TPA),为美国推动TPP扫清了一大障碍。TPA是美方关于对外商签互惠贸易协定的一个立法机制,曾用“快轨立法”(FastTrack)来表达。所获得的“60票赞成”和“218票赞成”分别是美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法案的最低门槛。6月29日,奥巴马总统签署法案,成为法律正式生效。

  美方获得TPA,意味着美国国会只能对白宫提交的TPP最终协议进行支持或否决的投票,而不能再逐条审核修订,这大大提升了美国在与其他TPP成员谈判的可信度和谈判效力,是促成此次亚特兰大谈判达成协议的关键因素。

  虽然此次部长级会议已达成TPP基本协议,但最终协议依然要按照各国制度流程,得到各国领导层和议会,特别是美国国会的批准,才能正式签署。考虑2016年是美国选举年,总统和绝大部分议员都要重新选举,实现TPP的最终签署对美方来说“时间有点紧”。

  TPP对其他经贸协定谈判进程的影响值得关注。此次TPP达成基本协议,将有助于有关各方调整方向,推动其他贸易协定的谈判。目前,除了TTP,美方在对外谈判中的还有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等。在多边和诸边场合,美方关注的还有世贸组织[微博]服务贸易协定(TISA);以及2015年年底在巴黎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微博]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自己正在推进的经贸谈判还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日韩自贸协定等。

  其中,BIT是中美双方共同关注的最重要的谈判项目。中美双方在2014年已就BIT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并于2015年启动负面清单谈判。2015年9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积极评价正在进行中的BIT谈判所取得的进展,两国领导人重申达成一项高水平投资协定的谈判是两国之间最重要的经济事项。高水平的投资协定将反映双方对于非歧视、公平、透明度的共同成果,有效促进和确保市场准入和运营,并体现双方开放和自由的投资体制。鉴于谈判取得的进展和双方于9月改进了各自的负面清单出价,中美两国同意强力推进谈判,加快工作节奏,以达成一项互利共赢的高水平投资协定。

  短期看,TPP不会改变亚太贸易格局。中国是许多TPP成员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些国家不会因TPP而忽视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而除日本、加拿大等国外,美国与其他TPP成员的贸易往来占美国贸易总量的比重较小,这一状况也不会因TPP而出现显著改变。亚太地区内已有或正在进行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对TPP有替代作用,特别是中国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智利等部分TPP成员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长远看,TPP将影响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重塑。TPP谈判是由美国主导的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过程,对未来贸易的流向和牵引会造成一定影响。TPP作为一项“全面的、高标准的、下一代的区域贸易协定”,所涉及领域宽泛,既有“边境措施”等传统市场准入,也有监管一致性、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边境后措施”,还有电子商务、环境、劳工等“21世纪议题”,其规则内容将成为美国对外开展其他经贸谈判的重要参考,如与欧盟开展TTIP谈判等,进一步影响到全球经贸规则的构建。

  对于中国如何应对TPP,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是从大局及长远角度把握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主席指出,“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无论国际经贸环境如何变化,两国都应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扩大共识,努力实现共赢合作。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美国则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三大目的地,中美经贸关系并不会因TPP的达成而停滞不前。

  针对国内对TPP问题的普遍关注,10月9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方对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微博]规则、有助于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均持开放态度。中方希望TPP与本地区其他自由贸易安排相互促进,共同为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高虎城还指出,中方一贯认为并多次强调,亚太地区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进行谈判的自贸协定,包括TPP,均是为促进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进区域一体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为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方和TPP主要成员一直就各自进行的自贸谈判保持着顺畅的信息沟通。从中方角度看,正如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指出的,“中方希望美方能尽快完成TPP谈判,有更多精力来投入到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当中”。

  二是中国应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所有区域自由贸易安排达成后都可能对非成员产生一定的贸易投资转移效应,TPP也不例外。然而,从全球经贸格局看,毕竟多哈回合达成的协议仍是世界上涵盖范围最广、认可度最高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相比之下,TPP尚未完全取代世贸组织的规则体系,也没有涵盖完整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

  进入后巴厘时代,诸多领域的谈判还在推进中。中方应坚定不移地支持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三是中长期实现中国与美国的更高层次贸易投资合作。虽然美国官方和TPP成员曾多次表示,TPP不针对中国,不是为了遏制中国,也无意排斥中国。但从我国当前情况看,短期内难以加入TPP。一方面,在美方主导下,TPP当下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各谈判方的国内认可,而不是扩围;另一方面,对TPP的影响,中方将根据有关方面正式公布的协定案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之后才谈得上是否参加TPP。

  从中长期来看,中美双方将会围绕TPP展开新的博弈和融合,如中美双方专家曾提出,将现有的双边投资协定(BIT)深化扩大为双边经贸投资协定(BITT),即在BIT基础上,除投资以外,增加一个贸易的协定,也就是在BIT后面再加一个T(Trade);也可能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与TPP融合发展。双方可在BIT谈判框架下,加强沟通协调。

  四是深化对TPP条款的研究。随着中国国际经贸影响力与日俱增,以及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和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对TPP相关条款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做好中美BIT谈判,也有利于中国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提升对国际经贸规则的适应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重大对外经贸决策上如何获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将成为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挑战。TPP谈判进程中的类似问题和案例,都将为中国未来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指引和借鉴。中国应吸纳TPP中的有益成分,并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加强专家智库、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与配合。

  五是对外加快商签自贸协定。中国要发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市场优势,加快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中日韩自贸协定、中美BIT、RCEP等谈判。同时,在世贸组织多边框架和其他区域合作中,加强同有关国家的协调沟通,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共同维护好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六是对内深化改革,加强国内自贸实验区建设。根据国际组织和专家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未来某个时间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如果将未来十年的世界经济发展比作一场“奥运会”,那么中国已然是决赛候选人之一。现在作为世界经济领跑者,美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上具有强大话语权,这种现状不足为奇。关键是中国做好功课,掌握规则,力争在赛场上既赢得“名次”,又以高质量的经济内涵和成长水平赢得“喝彩”,做到实至名归。

  国际经贸规则谈判表面上是各国政府之间的角力,背后实际上是包括各国产业和企业等“硬实力”以及营商环境的“软实力”在内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较量。中国应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建设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从而更好地应对新一轮全球经贸规划制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要积极推进在上海、天津、福建、广东等地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在规则设计上探索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的适用性,建立一套与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格局相接轨的新制度体系,并将试点经验和管理举措推广复制到全国其他地区,为参与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打下基础。■

  作者系国家开发银行规划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 许小萍)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