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一份5月5日印发的指导意见,虽然直到9月17日才由官方媒体授权发布,但个中意义不容小觑。
上周,新华社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及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具体到银行业上,《意见》亦有很多细节性的表述。
《意见》第三十四条表示,要“有序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形成公平、有序、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这应是从2006年外资法人银行逐渐获得人民币业务牌照之后,官方文件中对市场开放最直接有力的表述。去年年底,国务院已正式公布了修改后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降低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的部分基本门槛。银监会今年7月亦公布了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并于本月1日起正式实施。
市场的开放将引入竞争,也是对行业改革的一种倒逼。2006年以来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的看到,中资银行在向外资银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直接借鉴来了各种业务体系,更多的现代金融产品也落地生根并花繁叶茂。2006年以前,国内银行还没有“理财产品”的概念,但现在理财产品已经成了各家银行相当大比例存款的替代产品。2006年以前中国没有零售银行,现在零售银行满大街都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更是连风险资产都不想沉淀在自己身上,目标直接锁定十多年前所有银行家都不屑一顾的手续费收入之上。
这还仅仅是市场开放的一个侧影。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在开放格局下最大的收获,是用各种成熟的金融产品满足了开放格局下经济高速增长所引发的巨量融资需求。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中资银行的客户们开始从无到有构建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并沉淀财富,所有的中资银行都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巨大收益。及早拥抱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们,当然也没落下这场盛宴,甚至不乏有外资银行中国市场业务利润占比超越母行的案例。
但是历经十多年成长起来的中国市场,最终也改变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基本逻辑。不久前刚刚披露完毕的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除个别有国际业务传统的中资银行外,主要的中资银行盈利来源其实还只局限于中国市场。受制于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这一市场的资产业务增量盈利空间在不断下降。不断提升的资本监管要求和风险准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很多银行的资本内生能力,也直接令其大手笔资本支出实施并购的能力有所下降。面对不断升温的跨境业务需求,如果早几年生存环境好的时候没有下意识铺摊子,现在恐怕只能干瞪眼了。
《意见》没有忘记要鼓励金融机构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审慎开展跨境并购,完善境外分支机构网络,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这确实是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打破境内市场利润率持续下降僵局的一条出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源于所有客户的资产负债表,尽管从现在来看相当比例的制造业客户资产负债表受到国内总需求不足的困扰,但这种困局放到全球市场来看是否仍然成立呢?李克强总理不久前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阐述国际产能合作的理念,这种合作对产业公司来说固然是机遇,对银行来说何尝不是?
如果可以回到2003年,再把当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替换成现在的中资银行,我们的视野是否能够一下子豁然开朗?随着中国已经发展成全球系统重要经济体,对外开放无论对中国的产业还是金融业而言都已经不再只是“引进来”的概念了,勇敢“走出去”才是这一时期开放的真实意义所在。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