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企业过度融资风险

2015年03月30日 18:16  中国金融杂志  收藏本文     

  魏国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融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极为重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也不是融资越多越好,过多过度的融资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未必有利。近年来,企业的过度融资风险不断蔓延,其引发的资金链断裂带来的违约风险不断冲击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防线。2014年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比上年增加了2506亿元,为近五年之最,不良贷款率为1.25%。今年年初以来其增速仍在持续上升,且尚未有触底向好的迹象。当前商业银行要防控信贷资产的劣变风险,必须高度关注企业过度融资的问题。

  企业过度融资直接影响银行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最大的资源是客户资源,其客户的质量决定商业银行资产的质量,违约率或不良率也是银行客户质量的反映。企业(客户)过度融资是指超过其自身承受能力的融资,包括超过资本承受能力、收入承受能力、现金流承受能力等的融资。其中,超过现金流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超过现金流总量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和超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其中,超过现金流总量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风险更大。过度融资是企业经营不健康的重要表现,不仅会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如存在过度融资的客户过多,就说明银行的客户质量不高,潜在风险较大。企业过度融资的程度越严重,银行信贷资产劣变的压力就会越大。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追求价值最大化是其经营的基本目标。为此企业都有投资的冲动,只是冲动的程度有所差别,有些企业为扩张规模而盲目投资于没有实际效益或效益较低的项目。企业的过度投资必然带来一些行业或领域的产能过剩。目前在“硬资源”占主体的加工制造业领域,过度投资问题十分突出,产能过剩越是严重的行业或领域,其过度投资也就越严重。

  企业的过度投资又大都伴随着过度融资,有些甚至不惜成本来获取更多的融资,致使财务压力骤增,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资金链绷紧,反映到企业经营绩效上,则表现为资产收益率低、投资回报率低,经营亏损。

  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原先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产业结构及其产能开始出现失衡、过剩,部分行业的产能出现了较大的冗余,有的行业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70%。不少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达不到正净现值,预期的投资收益大幅缩水,甚至完全没有收益,资金利用效率大幅下降,原先有偿付能力的融资也无法偿还了。

  上述情况使企业的过度融资更为突显、更为严重,涉及过度融资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一些抗风险能力相对弱的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并引发其上下游企业的经营困难和资金链紧张,形成较大面积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大幅、持续增加,甚至触发大面积的金融风险。

  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商业银行必须要保证其经营收入能覆盖筹资成本、覆盖风险敞口。如果众多的企业都融资过度,大量的资金不断地被投到无效、低效的项目上,不能得到有效使用,那么就会使商业银行的潜在信用风险加大。从国际上看,每次金融危机之前,都是因市场资金宽松,企业融资比较容易,导致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过度融资,最终投资泡沫破灭,引发大面积的金融风险,触发经济金融危机。因此,必须要高度关注企业过度融资的问题。

  企业过度融资的重要表现

  企业融资过度的问题通常可以从其财务指标上很直观地看到,如付息债务多,资产负债率高,利息支出大,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率高,收益对利息支付的保障倍数通常会小于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总付息负债比过低等。有些企业的情况可能不那么直观,需通过对其生产经营和财务指标等的勾稽分析才能发现过度融资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经过粉饰后的财务报表,就很难能清晰地看出其中的问题,这增大了对过度融资风险识别的难度。

  随着市场融资渠道的不断扩展、融资方式的不断增多,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和产品来获得融资已极为普遍。这里除了积极的一面外,也有很大的潜在风险。如有的企业为获取融资,几乎把市场上所有能用的融资方式、融资产品都用上了,甚至把市场融资产品综合运用到极致,这很可能掩盖了其过度融资的问题。当前商业银行在防控企业过度融资风险上,要特别关注以下一些表现。

  一是从多家机构获取融资。从实际情况来看,一家企业从多家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十分普遍,但不宜过多。如果一家企业与2~3家银行等金融机构有融资关系,可以算正常情况;但如果其与3家以上,甚至与十家、几十家银行等金融机构有融资关系,就说明这一企业有过度融资的迹象或倾向。有些企业为取得更多的融资,还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完全对称,用同一个项目、同一个交易合同、同一套资料在多家银行等金融机构重复融资,然后改变融资用途,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间不断“借这家、还那家”地倒资金,过度融资就很显然了。

  二是私募债。发私募债也是目前部分企业获得融资的一个渠道。私募债发行手续简便,信息披露要求低,但其发行及转让流通的范围很小,且发行的成本不仅要比公募债高,还高于银行的融资,故也被称为高成本债。所以一些融资过度、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较难再获得新增融资且不符合发行公募债要求的企业,就可能会采取发行私募债的方式来融资。问题是这类私募债从表面看不是银行直接融资,但实际主要还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来承销并投资。如果企业出了风险,到期不能兑付,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仅会带来声誉风险,还会带来信用风险。

  三是理财等影子银行业务。近年来理财等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很快,也是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并已成为企业获取融资的重要来源。企业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可以获得投资者的直接或间接投资,但须支付比银行融资更高的财务费用。如果能直接从银行获取融资,企业一般就不会去办理这类环节多、成本高的融资业务。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通过理财等渠道来获取融资的企业中,相当部分是已经融资过度或因其他风险问题受到银行信贷政策限制的企业,只能支付更高的成本,从理财等影子银行渠道来取得融资。

  四是过度采用保证方式的融资。保证担保方式是银行用来缓释信用风险的重要措施。由于提供保证担保是有风险的,没有利益关系是不会随意提供担保的,故企业通常以有效资产抵押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当有些企业把可用于融资抵押的资产全都抵押了,再需增加融资时,就会采取保证担保方式,可见这种方式本身就隐含着过度融资的可能。如股东担保、集团内母子公司间及子公司间等的关联保证担保,虽有一定程度的风险缓释作用,但就一个企业整体来看,风险并没有被转移出去,且极易成为企业整体过度融资的重要方式。更多的企业主要采取相互担保来获取融资,由此还会形成规模不一的担保链或担保圈。这不仅很难做到有效缓释风险,而且被保证人一旦出现风险就会直接连累保证人,当债权人追索保证人代偿责任时,就可能导致保证人也陷入困境,产生连锁违约,并引发与保证人有关联或有保证担保关系的一连串企业的信用风险,严重时还会触发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有些企业对外提供保证担保的信息并不都在其财务报表中反映,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完整地了解到企业对外担保的情况,很难判断保证人的实际代偿能力。有些银行的少数分支机构为了局部的短期利益,不严格审查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容忍甚至鼓励、帮助企业以保证担保方式过度融资。因此在保证担保方式中,较普遍地存在一些没有实际代偿能力或超过代偿能力的过度融资问题,潜在风险很大。

  五是集团本部的融资。企业的集团本部通常没有具体的经营业务,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投资分红(财务集中管理或统贷统还的集团企业除外),一般不需要向银行融资,尤其是短期融资。一些企业集团由于存在投资冲动,或其子公司因各种原因已很难再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等,就通过集团本部以集团关联保证方式,从银行融入短期资金。这类企业很有可能存在过度融资问题,但银行难以监测其融资的实际用途,在银行账户上也不发生相应的结算往来,更没有相应的资金沉淀,成为商业银行的“裸贷”客户。

  六是关联企业的贸易圈融资。商业银行对有真实背景的贸易都采取比较宽松的融资政策,如各种贸易融资、上下游供应链融资等。只要企业能提供交易的一些凭据,如合同、订单、发票、仓单、保单等交易单证,银行就给予融资支持。一些企业为获取更多的融资,就编造出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虚假合同或各种交易单据,甚至为了骗取银行融资,设立专门的空壳公司作为交易对手,其法人代表等工商注册登记的资料完全独立,从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关联,并以虚假贸易合同或交易单据向银行融资,使资金在几家关联公司间流转后,回流到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账户,并挪作他用,形成没有实际交易的“贸易圈”融资。

  七是涉及民间融资等高成本负债。目前在一些地区民间融资较为活跃,虽然民间融资在准入条件上没有像银行那么严格,且快捷、方便,无需提供很多的信息资料,但其融资价格则大大高于其他方式或渠道的融资。经营正常的企业很少会从民间获取融资,只有那些急需资金或资金链极为紧张且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其他渠道又无法获取融资的企业,才会从民间融资,而这类企业中有相当部分已是严重过度融资了。

  积极防控企业过度融资风险

  防范企业过度融资风险需要综合治理,商业银行要转变惯性思维和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在尽可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控企业过度融资的风险。

  努力提高融资的效率。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并不一定都体现在融资总量的增长上,融资总量的增长不等于就一定能使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效益得到同步提升,支持实体经济也绝不是支持企业过度融资。目前银行贷款总额已超过80万亿元,随着贷款总量的不断增大,每年到期收回的贷款量也在不断增大。根据工商银行的测算,在存量贷款中有30%以上收回后会被投放到新的客户或项目上。按此口径推算,全社会每年(剔除重复因素)有20万亿元左右的存量贷款被盘活,同时每年还有近10万亿元的新增贷款、6万亿~7万亿元的其他新增社会融资,这样加起来每年就有30多万亿元新发放融资。如此巨大的新增融资需确保投放到有效率的企业。商业银行应随经济增速放缓而相应适度调整每年新增的贷款总量,调整贷款的投向,提高单位融资的实际使用效率,避免把新增贷款投放或叠加到那些经营收益下降、负债率已较高的企业上,防控企业过度融资或被过度融资。

  加快转变业务经营方式。银行不仅是企业融资的提供者,还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交易的撮合者,又是其生产经营问题的诊断者、后续发展的建议者。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在信息资源、客户资源、高端金融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从单一的融资驱动向综合金融服务驱动转变,把传统的融资业务体现在给企业的综合解决方案中,并把风险防控的措施嵌入其中。要引导和帮助企业认识到不能简单地走外延扩展、总量扩张的路子,支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产运行效率,不断创新,强化核心竞争力,使之发展更加健康、质量更高。

  审慎评估企业的风险、合理确定融资总量。银行在授信中要对融资企业近几年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深度分析,来判断其融资规模的合理性、适度性。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银行在分析风险、审核授信的过程中,除了企业提供的信息外,还必须要有第三方的信息来源,包括银行同业授信等企业融资情况,以及税务、海关、工商、公安、法院、行业协会、水务、电力、交易对手、合作伙伴及相关征信系统等方面的信息,进而作出更为准确的风险判断。银行在对企业融资中不仅对各类表内业务要有授信限额控制,对各种表外业务如承销、代理投融资业务要视同自营业务进行风险管理,也应有限额控制,以便能更准确、更有效地控制企业过度融资风险。

  对融资企业要有严格的风险约束机制。银行要与借款人在融资合同中明确约定,未经融资银行认可,借款人不得在融资到期前对外提供保证担保,或把有效资产抵押、质押给他人,不得参与民间借贷等,并承诺真实、完整、及时地向银行提供生产经营及财务信息,如有重要事项要及时向银行通报等,否则视同违约,提前收回融资。银行还需密切关注企业融资后交易及资金流向的合理性,在合同中对融资企业的结算量及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和资金往来信息要有明确约定,不得出现“裸贷”,防范通过关联交易来转移资金,悬空银行融资。同时,银行要严格限制保证担保方式的融资,除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担保,以解决现行公司法对有限责任的敞口风险覆盖且按信用方式管理外,一般不应接受企业间的相互保证担保。

  积极化解企业过度融资风险。银行对于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持续下滑,特别是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水平持续下降的企业,要积极帮助其化解潜在风险,严格控制新增融资。对于财务杠杆率偏高、存在过度融资的企业,银行要适度调减授信总量及代理业务限额,帮助企业梳理、调整以往投资形成的资产,积极支持其转让、整合资产,并通过重组债务等措施来收缩融资规模,化解过度融资风险,避免出现债务违约。对财务杠杆率较高的严重过度融资企业,只要尚有自我修复能力,就要在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努力帮助其加速转型,尽快采用多种方式或措施来缓解其资金链压力,不要简单地抽贷压缩融资限额。对已经失去自我修复能力的严重过度融资企业,要根据不同情况尽快采取有效保全措施来缓释风险。除通过法律途径来清收处置外,还应努力拓展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如以资产证券化、引入外部投资者并购重组等积极的方式来盘活,最大限度降低融资风险损失。

  此外,为有效避免企业过度融资引发的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各类代理投资等影子银行业务限额的监管。具体包括:一是要进一步严格对商业银行自营业务的授信监管,尤其是要重视多家银行分别对同一企业的授信,由此形成大大超过企业实际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的过度授信。对此要进一步规范监管指引及授信总量限制,避免为一些非理性企业的过度融资提供便利。二是进一步规范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对银行办理的各类融资性代理业务,也应要求必须对相关企业逐一核定限额,避免过度融资而增大风险。三是要通过监管信息平台,及时披露严重过度融资企业信息,积极指导银行对企业过度融资风险的防控。四是强化对银行保证担保方式融资的监管,严格规范各类保证担保,严控担保圈风险,对银行融资中的企业互保、关联保证担保以及无效担保、过度担保等要从严监管。五是严格规范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操作,依法打击个别企业利用虚假信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骗取贸易融资,对相关人员要依法严惩,将造假企业列入禁入名单,告诫相关银行等金融机构,严重的要暂停办理相关业务,进行整顿。■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文章关键词: 金融银行保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医检结果互认遭软抵制:换家医院照次CT
  • 体育奥运冠军检举辽宁举重教父:克扣营养费
  • 娱乐阿娇忆艳照门:飞机偶遇陈冠希收道歉信
  • 财经脑白金偷换概念被揭含褪黑素 撒了17年谎
  • 科技李彦宏对话盖茨马斯克:RMB组合聊什么
  • 博客马未都:小时候痰盂就是用来吐痰的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华人教授:穷孩子上错高中一辈子难出头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艾经纬:金融市场的头号灰天鹅正换位
  • 董少鹏:证监会究竟会不会打压股市
  • 叶檀:A股为何没有引燃沪港通
  • 齐俊杰:为救楼市政府已出最重之拳
  • 刘姝威:钢铁业大规模洗牌 优胜劣汰
  • 徐彪:受益一带一路牛股的敲门砖
  • 天天说钱:M2增速不变楼市别想反转
  • 沙黾农:用积蓄长投一带一路大蓝筹
  • 洪榕:站在资本市场的历史超级大风口
  • 张捷:高铁股要成为中国股市的新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