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清单:金融监管新模式

2015年03月16日 16:49  《金融博览财富》  收藏本文     

  “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以坚定的决心、巨大的勇气和丰富的智慧,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要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为进一步展开全面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金融体系的整体改革中,金融监管模式无疑是重要一环。

  金融监管模式亟待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监管过于强调行政机制的要求,一味求稳,担心失控,追求运用行政机制管控一切金融风险,对可能监管不了的金融风险,往往直接禁止对应的金融活动,未免有些忽视市场机制和金融机构的自我防范风险机制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容易将自身推向“定位不清”的境地,对金融市场各类主体的自主行为管控过多。

  具体表现是,在总体上,偏向于实施“更强和更多的金融监管”,持续用行政规范取代市场规范,不仅对正规金融体系采取了全面行政管控,而且漠视了经济金融运行中内生的非正规金融——似乎健康稳健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运行是在事无巨细的全面金融监管下形成的。

  由此,在我国的金融监管权控制或主导下的“外植型金融体系”不断扩展,严重抑制了金融创新,造成金融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在外植型金融体系下,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很容易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体系,以各种理由限制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权要求。在各项金融制度形成的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通常需要征求金融机构的意见,但极少有征求实体企业意见的,由此,这些金融制度往往更多地反映了相关金融机构的利益取向,很难反映实体企业的诉求。

  外植型金融体系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金融监管模式的调整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在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背景下,金融监管应采取负面清单的思维方式,通过建立金融监管负面清单来厘清金融监管与金融市场的边界。

  所谓金融监管负面清单,是指通过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等明确规定禁止从事的金融活动,以及明确规定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它一方面强调,凡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中准入条件规定的经济主体、金融业务、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均可依法保障自由进入金融市场,无须再获得金融监管部门审批;另一方面则强调,法无禁止即可为,只要不在法律法规禁止范围内,各种金融创新均可依法展开。

  建立金融监管负面清单制度意义重大

  建立金融监管负面清单制度,是贯彻落实金融法治的基石所在。

  在实行金融负面清单制度的条件下,金融监管部门的行政权力受到负面清单内容的严格限制,金融监管将真正转移到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金融运行态势等方面。

  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在行使监管权时要做到:第一,权力的行使应于法有据,不得超越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权力;第二,权力行使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第三,权力行使要遵循正当程序,不得违反规定程序行使权力。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各类主体可根据自身情况以及金融市场需求状况,自主地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金融市场,展开符合自己要求和权益的金融活动。要落实金融监管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确立新的监管理念,对金融市场准入的认识,应从现有的正面清单模式的“法无授权即禁止”转向负面清单模式的“法无禁止则自由”。其次,要调整监管行为,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对相关金融活动的市场准入后的监管。负面清单外事项市场准入后,法律应当授权并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再次,完善司法制度,强化司法对金融监管权力的制约。当金融监管者的立法或执法活动侵害金融市场交易主体利益时,金融市场交易主体有权向法院寻求司法维权和救济。最后,应建立集团诉讼、代表诉讼等诉讼制度,保护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合法利益,实现金融市场主体间权利义务的平衡,避免负面清单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新形势、新问题与新举措

  鉴于金融产品创新中已越来越多地采取多种金融机制复合运作,除金融机构外,各类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也都进入了金融市场,继续贯彻机构监管的方式既不利于监管目标的落实,也将持续暴露出各种弊端。由此,金融监管的重心从金融机构转向金融功能(或金融行为)就成为必然,与此对应,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就将从机构协调转变为功能协调,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金融监管部门的设置就将成为可能。

  随着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深入,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活动国际化、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创新常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切都对已有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新问题。

  另外,通过直接投资和参股其他金融企业或者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等形式,金融机构形成了跨行业、跨市场和跨国界的综合化经营模式,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之间放大与传染的可能,对金融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还有,随着综合经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进一步开放,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将越来越多地进入金融体系,金融的系统性风险特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发达国家趋同,由此,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体系将成为必然举措。

  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体系的形成和落实,既包括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协调,也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因此,仅靠“一行三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涉及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及其他相关部委。鉴于此,需要从国务院层面考虑构建协调能力更强的运作机制,制定和落实微观监管政策协调、总量政策协调、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并建立经济金融运行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统一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体系。 ■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文章关键词: 金融监管负面清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云南副书记仇和被查 曾长期任职江苏
  • 体育中央放大招:中国足球改革详细方案出炉
  • 娱乐小龙女将由成龙接管?律师:看孩子意愿
  • 财经触目惊心 央视315晚会都曝光了谁
  • 科技央视315晚会:三大运营商无一幸免
  • 博客 缅甸招惹中国对自己能有什么好处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浙大毕业生放弃接管千万家业当警察(图)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董少鹏:总理给A股“改革牛”打气
  • 叶檀:养老保险基金入市不是401K
  • 谢逸枫:总理记者会透露房价即将上涨
  • 杨德龙:积极财政政策助推股市反弹
  • 童大焕:哪里楼高就买哪里
  • 宋清辉:中国将发起新一轮改革开放
  • 刘姝威:兼并重组 提高市场集中度
  • 易宪容:打破刚性兑付将造成巨大冲击
  • 苏鑫:创新房地产2015正当时
  • 王福重:消协和打假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