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央行201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才刚刚提及“市政债券”,上周如何通过设立省级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讨论就已经见诸报端。
尽管后来媒体称,银监会正式否认了曾经下发文件允许地方组建类似的资产处置平台,但很显然,关于存量融资平台资产问题如何处置,极有可能已经摆上相关部委的议事日程之中。
为什么?因为当下所处的时点极为特殊。一方面,过去3年~5年以来形成的债务问题已经令地方政府举债能力接近上限;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状况下,城镇化所需的大量资金缺口也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筹集。而恢复造血的方式无非有两条路——开拓新的筹资路径,抑或在现有状况下剥离资产为地方卸下包袱。
可以说,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议的“市政债券”方案,就是从开拓新融资渠道的角度而提出的解决办法;而上周市场所热切讨论的省级资产管理公司方案,则是从剥离资产的角度给出的解决办法。两个方案的指向均非常明确——恢复并盘活地方政府的投融资系统。
但是笔者认为,筹建省级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尽管在现有框架内能够迅速铺开,但是在这一时点上尝试务须谨慎。因为如果仅仅治标而不治本,上一轮周期形成的各类资产即便完整剥离,下一轮周期重蹈覆辙的可能性亦非常高。如此,就不能令地方政府形成稳定有效的资金筹集体系,亦将加大未来综合解决问题的难度。
可行的办法,应尝试自上而下综合前文提及的两种处理思路。一方面,尝试放开地方政府举债筹资的限制,从法理上明确定义未来市政债券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提供者等各方的权责利,为地方公共事业建立完备的筹资市场;另一方面,将现有的存量平台融资分类梳理,以权责利明确的债券逐步替代现有的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将商业银行的短期资金从中长期项目中解脱出来,进而逐步化解长期悬于银行上方的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尤其难得的一点是,央行在论及“市政债券”专栏中,已经清晰指出有成熟机制将地方债务与中央财政进行有效隔离。而与现有的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模式相比较,市政债券无论在违约风险还是项目建设效率上,均有其独到的优势可依。
市政债券最大的风险,是未来地方财政收入来源能否有效匹配如此庞大的财政支出节奏。以目前我国以流转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税收体制而言,在经济潜在增速未来将逐步下滑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确实是一个较大的风险。但正如央行专栏中所指出的一样,未来地方政府的税收来源仍然有很大机会向财产税转变。而在市场体制成熟国家之中,稳定的财产税来源足以支撑地方政府开展各项中长期投资,且甚少受到经济周期波动对收支缺口的冲击。
总而言之,单一的资产管理公司方案尽管在2003年解决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10年后的今天,简单地重走老路是否依然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值得仔细考虑。而众所周知的是,资产管理公司方案尽管有效地盘活了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但彼时正当商业银行迎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黄金增长周期,企业的高盈利带动了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长,为解决历史包袱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当下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双重挑战,未来用增量化解存量问题的空间恐怕难以复制当年境况。
但是,从今年1月份以来的信贷投放情况来看,相关问题似乎并没有影响银行争抢项目的热情。不过,银行的心态当可理解——无论未来以何种模式解决投融资体系问题,先将客户收入囊中是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