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关乎经济增长以及金融业自身的质量。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所当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际上,无论是间接金融还是直接金融都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基本原则。看一看我国银行信贷投向,绝大部分资金都投向了实体经济部门。金融为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金融业始终保持充足的融资能力,足以说明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备受关注,并多次写入文件和政策。
问题并非空穴来风。从国内看,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不同方面认识存在差异。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小微企业,对金融业有着更高的期望,希望通过深化改革得到便利、便宜的金融服务。从国际看,金融危机暴露出自我循环式金融发展的风险和弊端,使国际社会认识到金融业不应过度异化,不应过度创新,应当回归到金融的本原,以贴近实体经济;金融流动性不应过多滞留于虚拟领域,应更多参与社会商品的再生产。同时,实体经济部门也应专注于追求专业化发展和品牌的塑造,而不是热衷于把资本转移到虚拟领域。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各方面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唯有发达的实体经济,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响当当的品牌,才能构筑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抵御各种风险,才能有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才能为金融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服务好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硬道理。因此,在金融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实体经济至上的金融服务理念,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需要指出,实体经济并不等同于实业或制造业,并非仅仅指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而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实体经济中,包括着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实体是相对虚拟而言的,虚拟领域主要是指金融产业和房地产业。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科学把握金融服务的战略、政策和方向。
衡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一要看实体经济的融资便利。要通过创新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使符合条件的经济主体和居民同等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同时,要疏通金融政策传导机制,使货币和资金及时进入实体领域,防止金融自我循环式发展。应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市场和各种杠杆,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二要看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要保持信用规模的适度增长,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灵活性。三要看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要不断改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利益分配关系,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四要看实体经济的融资结构。协调发展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资本形成能力和融资能力。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应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这是我国经济战略转型的迫切需要。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持;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最近,国务院发布了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金融业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资源,全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金融业应更加注重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注重金融风险防范,更加注重自身资产负债的健康性,始终保持足够的政策储备和融资能力,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