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者:银行业保持利润要靠特色经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4日 15:58  《金融博览》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升业

  ■ 本刊记者 仲 垣

  《金融博览》:周老,您好,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首先想请您谈一下,研究银行业的利润,我们需从何处入手?

  周升业:说到银行的收入,无非来自几大业务。一个是银行息差收入,再有一个是银行非利息收入,也就是中间业务收入,如手续费,服务收费等。再有一个,就是银行投资获得的收益。但我国的银行业,最大的收入还是来自利息收入。虽然这一两年银行非利息收入有很大增长,其中,资本市场不景气,分流银行资金的能力不强,也是部分原因。

  银行收入减掉成本,就是银行利润。所以,研究银行利润,重点就是研究利息收入问题。

  《金融博览》:您能否简单帮我们梳理一下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的历史?从银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怎样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我国银行业获得利润的问题?

  周升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只有一家人民银行,这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银行发挥了很多财政的功能。关于银行和财政的关系,我国最早是学习苏联的做法,即一年以上长期投资归财政,一年之内短期投资归银行。但实际上很难执行。比如企业要投资,由于企业是国有,就需要国家来拿钱,于是财政需要负担投资。但是,如果财政资金不够,银行也要出资。最典型的时期1958年,当时搞大跃进,全国各地上马了很多项目,财政的钱不够时,银行就要出钱替财政投资,银行资金完全是财政的性质了。所以,形象点说,国家当时有两个“口袋”。一个“口袋”钱不够,就从另一个“口袋”去拿。银行为财政垫支,银行出现亏空时,财政也会帮助银行作对冲。银行和财政的关系真是“斩不断、理还乱”。银行当时不存在利润概念,赚了钱就上缴财政,亏了钱就由财政冲抵。事实上同一个普通国有企业没什么区别。银行只随政策导向行事,对营利看得不重。

  后来,人民银行成为中央银行,其他商业银行陆续分离分立出来之后,就需要自负盈亏,慢慢开始重视营利了。但是银行作为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转变是渐进的。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同财政和同人民银行还保持藕断丝连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替财政垫付资金,组织财政借款,帮助财政弥补赤字。后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银行才慢慢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开始自主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金融博览》:如您刚才所说,我国银行业主动追求利润是从逐渐演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之后才开始的,为什么这两年表现得如此突出呢?

  周升业:银行这几年利润之所以高,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贷款规模大。贷款规模越大,银行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像2008年和2009年,国家的4万亿元投资,银行就要进行配套投资,可能陆续搞了大概9万亿元投资。银行的贷款规模这么大,利息收入增长就大。

  讲到贷款规模,我查了一些数据。比如,工商银行2011年的贷款规模比2010年增加了1万亿。假如按照一年期基准利率计算,银行有大约3%的息差水平,这就有300亿的利润,这还不考虑贷款利率浮动和其他中间业务收入等。现在有人说,银行是暴富,这个也很不确切。银行获得利润是正常的事情,是合理合法的。虽然可能也会有个别银行在贷款利率浮动时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但总体上来说,既然整个银行业的利润增长都很快,不是哪一家银行才如此,那就说明这其中有客观因素起作用。银行是一个商业企业,政策上允许贷款利率浮动,那么银行上浮贷款利率,也是符合市场供求规律的做法。

  二是利润增长快。十几年来,我国生产潜力巨大,GDP增长快,投资多。经济处于上升周期。前些年年均10%的GDP增速,资金需求量大,银行贷款肯定随之增长。再赶上刺激政策出台,贷款规模就会出现加速度增长,也会导致利润增长过快过高。

  这两年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货币政策收紧。由于过去存款利率不能动,在紧缩政策时,物价上涨,利率不动,社会资金紧张,银行定价权力加大,银行贷款利率可以上浮,银行利差扩大了。

  还有个例子。我查到有一家民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11年的贷款规模比2010年增加了大约2000亿,而去年的利息收入就高达2300亿。如果按照一年期基本利率的息差计算,这家银行利润是60亿。而事实上,我们如果考虑到其他因素,比如在利率上升周期,银行吸收的长期存款较少,短期存款较多,而贷款以长期居多,短期较少,息差就会变得更大,再加上贷款利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浮,息差当然要远远高于3%的水平了。

  过去,存款利率受管制,不能随意浮动,贷款利率却可以浮动,这不太合理,客观上锁定了银行吸收存款的低成本,也给了银行一个获得利润的环境。但是,银行可能并不愿意这样做,这是政策规定,不是银行自己制订的价格标准,不是行业自主定价。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会根据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自主决定利率的水平,既可以对贷款利率定价,也可以对存款利率定价,银行的定价权提高了。并且,银行的定价是在竞争中实现的,竞争也不可能使得定价太高,最后会产生一个市场均衡的价格,资金供求也会在一定时期达成平衡,但不可能一成不变,平衡只是一个过程。利率会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

  第三个原因是这一两年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也很快。比较明显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很快,虽然理财产品也是银行在变相吸收存款。但按照西方银行理论看,银行的非息差性收入比重增长是对的,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银行通过自身的服务,通过服务性收费等获得利润,可以不受利率影响,也是比较稳定的收入,可以鼓励。发展它是应该的,当然,这其中也显示出银行经营服务水平也提高了。

  总之,银行的利润同其他行业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稳定。只要贷款不出现大量坏账,就有稳定的收入流。而事实上,银行的风险又很容易掩盖。比如,银行的五年期贷款,到期若债务人无法归还,银行就再行展期,很容易将潜在呆坏账掩盖掉。由于当前银行风险还不明显,潜在损失还没有具体数据(比如地方融资总规模中,银行到底会有多大损失还不好测算等),大家对银行损失关注也不多,只看到银行的利润,这也是造成银行利润特别突出的原因。

  《金融博览》:您刚才反复提到息差的问题,那么按照一般情况,银行的合理息差是多少?利率市场化后,又会给银行经营带来哪些影响?

  周升业:国外银行的息差在经济发展正常时期,也就是2%~3%的水平,我国也是如此,但各家银行可能还有所不同。比如工商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较多,因为它通常和国有大型企业发生关系,这些企业的往来资金都是短期的,活期存款比重大,计算出的存贷差可能就会高一点。但是同时,银行为留住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客户,在放贷时不追求浮动,浮动程度都不高,只靠规模取胜。

  未来利率市场化之后,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由于竞争优势不同,利润水平也会有所分化。商业银行要保持自己的利润水平,就需要搞特色经营,发挥自己的优势,留住客户,保持自己的利润水平。比如,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中的弱势群体,可以以服务中小企业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市场化程度提高后,银行的经营要特殊化,市场要细分。银行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客户,搞特色化经营,保住自己的“地盘”,这么做的同时,银行的层次自然也就划分开了。

  现在的中小商业银行本来设立的初衷也是针对不同的区域特色和不同的客户需要。但是,由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利润低,银行当然愿意寻找风险小、利润高的项目,现在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纷纷到北京等金融发达的城市设立分行,因为这些城市资金多,吸收存款相对容易,但是竞争的结果,中小型商业银行最终还是会为中小企业服务。所以,银行体系的建立,要靠市场竞争来实现,但靠人为的规定是没用的。□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