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渣打银行理财内幕 金字招牌风雨飘摇中褪色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1日 08:27  华夏时报微博

  本报记者 李崇磊 北京报道

  对于外资银行的拥趸来说,渣打银行(微博)是一个赫赫有名的金字招牌。历史悠久,信誉卓著,是渣打银行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很多人也是基于这种原因成为渣打的客户,然而近年来渣打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屡遭投诉,渣打银行这块金字招牌,在风雨飘摇之中也出现了褪色的迹象。

  银行理财产品是渣打银行近年来被投诉的重灾区。几款QDII产品出现巨亏,让渣打银行过去引以为豪的风险管理受到了严重质疑。根据渣打银行方面给出的官方解释,理财产品出现巨亏,主要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出现巨亏的渣打银行理财产品,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风格非常激进,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投资者肯定会面临巨额损失。

  如果产品本身的风控不完善,那么赎回机制就为客户主动管理风险提供了工具。如果说金融危机是天灾,那么客户无法及时赎回则要归咎为人祸了。渣打银行被投诉的几款产品均设置有赎回机制,客户可根据产品的净值表现以及对市场的预期,定期选择是否赎回。但是记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渣打方面给一些理财客户定期发送的邮件中,仅仅注明了初始金额,并没有当期的产品净值,而在渣打银行理财产品的网站上,也看不到产品挂钩标的的最新动向。

  很多人选择银行理财,原因是本身不具备专业的理财技能,因此需要理财顾问提供咨询服务,但是由于近年来渣打银行的基层员工流动率很高,离职员工的业务交接比较混乱。一些理财顾问的工作发生变动后,原有客户的服务很多时候陷于停滞。在这期间,客户购买的理财产品净值一旦出现剧烈波动,客户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

  除了理财产品,渣打银行不少面向个人的贷款产品也屡屡爆出负面消息。一些消费贷款被指近乎高利贷,还存在“以费代息”的情况。更要命的是,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其市场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口径不一,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不同的解释,出入很大,暴露出内部管理的混乱。

  近年来随着外资银行加大在国内的业务拓展力度,类似渣打银行这样的老牌外资银行,成为很多新外资银行“挖角”的重点目标,尤其是个人银行方面。上至个人银行总裁,下至基层的理财经理,变动频繁。

  从2008年至今,渣打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掌舵人,已经换了3次。高层频繁变动,不但增加很多沟通成本,也使得渣打银行的个人银行业务战略上缺乏延续性。基层员工流失,更是降低了渣打银行的执行能力。底薪低提成高的薪资结构,也促使很多一线员工追求短期效应,影响了服务质量。

  实际上,渣打银行面临的问题,在外资银行中并不罕见,只是因为渣打银行名声在外树大招风,导致其格外受到市场的关注。无论如何,品牌价值不可能无限透支,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渣打银行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