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差额准备金制度符合金融管理发展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 09:56  中国金融杂志

  差额准备金制度,是我国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制度。这项制度的引入,符合国内外金融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加强和改进逆周期调节具有积极作用。

  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是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宏观审慎管理,对金融机构的资本水平等提出逆周期要求,以实现以丰补歉,平滑金融体系波动。汲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国人民银行从2009年中开始研究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措施,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

  差额准备金制度是宏观调控制度的重大创新,也是宏观管理技术的重要探索,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差额准备金动态调整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宏观审慎政策结合起来,主要基于银行信贷投放与社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体偏离的影响,并考虑具体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稳健状况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等因素,具有逆周期调节的特点。这一制度还将信贷投放与宏观审慎所要求的资本水平相联系,与经济周期景气程度相联系,规则科学、透明,具有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保持稳健经营和调整信贷投放的功能。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作为审慎管理框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以来,它与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货币工具相配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有力地促进了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引导货币信贷及时回归常态,同时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稳健性,银行资本充足率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一段时期以来,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通过适当调整有关参数,支持资本充足率较高、资产质量较好、信贷政策执行有力的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在政策预调微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一年来的操作实践,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框架不断完善,各方面对这一新手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逐步提高,人民银行各级行在实际操作中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差额准备金制度作为一项新的政策框架,在实施中还存在不同认识,应通过加强社会有效沟通,增强社会不同方面的认知和了解。

  差额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不同于“一刀切”的信贷规模管理。它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宏观调控制度,不是计划手段和规模管理手段。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对宏观审慎管理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的认识,准确把握其实质和内涵,特别是要把这一制度与传统的信贷规模管理区别开来。同时,要强化对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的沟通、宣传和引导,加深理解,引导不同方面从全局和系统的高度认识这项制度的意义,为继续运用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创造良好环境。

  差额准备金动态调整不是紧缩政策。作为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制度,差额准备金制度具有逆周期的双向调节功能,既可在经济增长偏快时抑制信贷过快增长,也可在经济速度放慢时通过反向调节有关参数等方式,促进信贷保持合理投放,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健和经济平衡运行。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经济稳中趋缓,物价上行压力缓解的情况下,可适当调低宏观热度参数;在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情况下可统一调高稳健性参数水平,以强化金融风险防范;还可根据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调整有关参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

  差额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的政策性和技术性强,敏感度高,加上各地各类金融机构情况千差万别,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实施中势必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调研,特别是要针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完善参数体系和计算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