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金融业调控述评:夯实基础开新局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6日 16:20  新华网

  记者王宇、李延霞、苏雪燕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再转为“稳健”,我国金融业宏观调控前瞻性、灵活性日益凸显;银行、证券、保险业加强逆周期监管着力风险防控,我国金融业微观调控审慎沉着,成功应对挑战……五年来,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中国金融业以灵活、审慎的调控,为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保驾护航,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五年来我国金融调控彰显灵活前瞻特点

  2011年岁末,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于京召开了2011年第四季度例会,这是自2007年以来货币政策委员会五年来的第20次季度例会,会议一如既往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提出建议,备受市场关注。

  过去五年来,以货币调控为主的金融宏观调控日益呈现出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前瞻性的特点,在应对危机、促进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十一五”前半期,针对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扩大及流动性偏多、物价出现持续上涨压力的情况,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我国货币政策一改连续十年保持的“稳健”总基调,于2007年底转向“从紧”。这一时期,央行通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先后1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冲了外汇流入投放的大部分流动性,并先后7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8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对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2008年9月华尔街百年老店雷曼兄弟破产后,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金融市场哀鸿一片。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审时度势,及时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收缩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

  2010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缓解、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大环境下,随着国内经济较快回升,出现了通胀预期上升、经济金融运行存在风险隐患等问题。央行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先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差别化的房贷利率等措施,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应对危机状态向常态回归。

  对于五年来的一系列货币调控,有专家指出,调控部门屡屡能在关键节点果断出手,调控手段正日趋及时与灵活。而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亦撰文评价称:我国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行了妥善处理。

  在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同时,五年来,我国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秉承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结合的原则,实现了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其中,银行业坚持“逆周期”监管政策,在流动性、拨备覆盖率、风险集中度、不良资产率等传统审慎监管工具的基础上,陆续引入更新了资本、拨备、杠杆率等银行监管工具,不断完善监管框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体系。得益于此,在令全球银行业哀鸿一片的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抵御住了冲击和考验,并不断发展壮大。

  以金融之血给养经济 调控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让北京居民胡师傅稍感安慰的是,与2010年此时相比,2011年物价下来了,存款利率涨起来了,把钱存到银行好像不那么贬值了,这让退休工人胡师傅的心里踏实了许多。

  很多人与胡师傅有类似的感受。央行日前对我国城镇储户开展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居民对物价满意指数近年来首次回升,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八成以上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该比例较往期也有所提升。

  2010年以来,为应对通胀压力,我国央行先后六次加息,基准利率累计上涨了约150个基点;与此同时,物价指数在连续36个月屡创新高后,终于出现掉头向下的可喜局面,利率与物价的一涨一跌,让一度恶化的银行存款负利率状况有了明显的缓解。

  “存款负利率从最高3%下降到目前的不到1%,央行通过连续加息,一定程度上给储户减轻了负利率水平。货币调控在本轮应对物价上涨过程中作用显著。”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认为。

  事实上,金融调控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胡师傅的家庭账本上,也表现在中国经济大账上。三年前,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我国货币政策及时转向宽松,有力地支持了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实施,助推经济迅速企稳向好。

  这是一条被国内外经济学家屡屡提及的反转曲线:在2008年四季度我国GDP环比年增长率只有1.8%,处于近年低点,而在2009年一季度则升至8%,二季度达到15%;GDP同比增速也逐季提高,2009年一至四季度分别为6.5%、8.1%、9.6%和11.3%,全年GDP增长达到9.1%,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

  “回过头看,金融危机时货币政策及时转为宽松明显缓解了通缩预期,很快遏制了通缩与衰退相互强化的潜在风险,市场信心显著增强,对促进经济尽快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

  我国应对危机成功调控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赞叹,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支稳定力量。而据联合国(微博)有关报告估计,危机爆发后的第二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的比重达到50%。

  金融调控面临两难困局 破题亟须改革发力

  不过有迹象表明,当下金融宏观调控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两难。“调控力度稍有放松,就会加大通胀风险;力度略有收紧,则会加剧小企业融资压力。调控的这一两难特征在过去一年里表现得非常明显。”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指出。

  金融宏观调控呈现出的两难困局,在福建泉州制作工艺品的企业负责人林先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11年国家紧缩银根控制通胀,持续高位的原材料价格开始企稳回落,这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经营成本,让林先生放心了不少,但与此同时,收紧银根后银行借贷价格开始一路走高,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又让林先生心生焦虑。

  林先生的忧虑恰是当前我国金融调控面临的困境所在。继续收紧货币,可能会让中小企业资金更加紧张,加大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而政策的骤然放松,则又可能继续推升通胀和资产泡沫,延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专家指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身陷“两难”的背后,凸显出旧有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严峻现实。解决两难问题,寻求政策突围,归根结底要通过改革来推进。

  “这其中有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因素,我们应对危机不仅要考虑短期政策,更要加强利率市场化等中远期改革力度,捋顺政策到市场间的传导路径。”央行有关人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微博)看来,仅在调控力度松紧上做文章,不可能走出调控困局,他认为未来五年一定要在改革上下工夫,加大关键领域的金融改革力度,通过政策、法律对金融资源进行规范和引导,让需要资金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

  “下一步还应加强中国金融体系建设的层设计和引导,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推进宏观政策和金融监管的优化、协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龙认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