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理财诸多乱象频出 银监会将四招整肃违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6日 02:58  中国经营报

  王飞 郑弘

  2011年以来,央行连续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银行存贷比的考核,同时由于通胀压力持续加大,连续16个月的负利率使存款搬家态势明显,银行流动性压力大增。为获得更多资金来源,缓解流动性和监管考核的压力,上半年银行理财呈现井喷之势。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8564款,占2010年全年发行数量的73.03%,发行规模达8.25万亿,相较2010年全年发行规模仍多增1.2万亿元。

  纵观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诸多乱象频出:运用理财开展委托贷款,预期收益率高企、存在恶性竞争倾向,通过建立资产池获得期限错配利差,购买他行或本行理财产品逃避监管指标等等。

  在理财市场违规问题愈演愈烈之时,监管部门开始出手对银行理财产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治理。

  6月末,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7月5日,银监会又下发了一份针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规范的会议纪要,要求银行对包括理财资产池中涉及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套利的票据以及高息揽存、银银合作等在内的违规行为进行自查整改。

  从目前市场披露信息和已有监管政策看,本次理财产品的清理规范可能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运用理财开展委托贷款。在2010年监管部门发文对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进行规范后,部分银行便绕开信托公司,运用理财产品开展委托贷款,间接规避信贷规模控制和资本监管要求。

  根据现行政策要求,银行在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时仅负责按照委托人所指定的对象,以约定的条件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贷款,而不得承担任何贷款损失的风险。银行通过理财所获资金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则不符合上述规定,应不被允许。

  二是预期收益率高企,存在恶性竞争倾向。银行为争抢客户和存款,在月末、季末等考核时点发行大量短期高预期收益类理财产品,通过募集期和起息日的时间差达到增加存款的目的。部分银行还通过运用其他收益来源作为理财收益吸引客户,不计成本地展开理财产品价格战,甚至出现短期理财收益与中长期倒挂现象。

  对于有高息揽储嫌疑的理财产品,按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商业银行在开展理财业务时,必须做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披露充分,对资金成本和收益进行科学测算,不得通过短期化和违规提高收益率等手段变相高息揽储,不得通过夸大收益率误导客户。

  三是通过建立资产池获得期限错配利差。银行之所以能够维持这种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资产池运作模式是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所谓资产池运作模式是指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所获得的资金进入一个资产池,通过滚动发售来维持资产池容量,并将池子中的资产集合打包投资于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市场,进而获得期限错配的利差。

  按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的规定,银行对每个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应进行单独管理,对理财计划的资金成本与收益进行独立测算和科学定价,对每个理财产品的资金募集、投资过程、各类标的资产明细和到期清算过程等制作详细记录,不得开展多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的资产池类理财业务。

  四是购买他行或本行理财产品逃避监管指标。部分银行通过购买其他商业银行或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达到既不占用信贷规模又提高资金收益的目的。

  由于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为他行或本行理财产品,事实上是对投资品种和方向的多重叠加,使理财产品购买者对于其真实风险情况的识别更为困难,违背了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充分的原则,应不允许银行购买他行或本行理财产品。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