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特邀 樊大志 华夏银行行长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我国商业银行种类众多,经营管理情况各有不同,经营转型的重点、步骤等也有所不同,经营转型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特别是金融海啸之后,银行转型不但要谋求发展更要兼顾风险控制,防止危机重演。
商业银行在资金筹措、资金清算、资金汇兑、贷款投放等方面的业务,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中介服务功能,这种中介功能在严格、有效的监管环境下,通过适度的资本杠杆率约束,有效地支撑着商业银行的生存与稳健发展。脱离这个根本去开展创新、开拓新业务,就会误入歧途。
因此,作为经营货币金融业务的特殊企业,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不能放弃优势找优势,不能脱离传统中介服务功能谈转型。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机构准入政策宽松、国家利率保护政策等良好经营环境,抓住机遇将传统业务做快、做实、做强、做大,稳步提升自己的财务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应居安思危,充分认识自身在各个方面的不足,未雨绸缪、坚定不移、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和经营模式。
其实银行经营的就是风险,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实现利润。银行风险种类很多,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都只是操作层面上的,中小银行经营转型要更多关注战略性风险。风险管理的核心内涵是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也主要体现在风险与收益的匹配能力上。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要取得转型成功,必须有科学的风险文化价值导向,必须全面提升风险经营与管控能力。
理性运用金融创新也非常重要,一方面,银行必须坚持金融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转型,我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仍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短板。当然与此同时也必须强化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期权、期货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设计的初衷是套期保值、对冲风险,一旦成为金融机构获取暴利的工具而远离初衷、铤而走险时,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其与生俱来的风险会被无限扩大,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溃决。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游离于监管边缘、超前于监管实践、推动着监管创新,金融创新在运用适度、监管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提升服务、活跃交易、转移风险、创造价值,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健康、良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财富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资产托管业务、新兴支付结算业务等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务不占用或少占用经济资本,营销不过于依赖物理渠道资源,属知识密集型、智能型业务。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利差缩小、盈利空间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新兴金融业务正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转型着力点。商业银行发展新兴金融业务,应根据每一项业务的具体特点和本行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财务实力、内控能力、人才结构、客户结构、网点布局等,选择适合本行特点的多样化发展方式和业务经营模式。一方面,要强化包括投资理财、资产托管等客户金融资产综合管理业务和财务顾问业务,通过大幅提升电子化、网络化等多渠道经营、服务水平和IT服务支撑能力,提升商业银行客户金融资产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快捷的财富管理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在能力和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可通过控股、参股、融合、渗透等适当的方式,审慎、适度拓展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拓展服务功能、提升综合经营能力。
2011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