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旧经营模式助长银行顺周期行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9日 03:24  新京报

  ■ 观察家

  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抑制经济过度波动,有必要引入逆周期调节创新手段。而贷款转让这一新品种的推出,有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实现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有效连接。(据《证券时报》9月27日)

  就经济层面而言,顺(逆)周期性指的是政策或者行业对经济波动的放大(减小)效应。在经济扩张阶段,企业经营状况表现良好,银行基于内部评级的监管资本要求下降,加上对宏观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从而加快了信贷扩张。而信贷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对经济的持续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放大作用。反之,当经济紧缩时,银行在受到强资本约束的情况下不得不收缩贷款,提高信贷门槛。信贷紧缩又加速了经济衰退,延长了经济低迷期。上述信贷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归结于这种“金融加速器”的效应,正所谓“成也银行,败也银行”。

  考察中国的相关数据,自1998年我国放开信贷管制以来,银行体系的经营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在:信贷增速随经济繁荣而高涨,随经济衰退而减弱;利率变化随经济的波动而调整;资产质量也随经济繁荣而向好,随经济衰退而恶化。

  银行顺周期行为真的不好吗?逆周期会更好吗?客观地说,商业银行顺周期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本能。追求盈利性,从各自利益出发,保持行为与经济周期的同步,是商业银行的天性。但是,商业银行整体的顺周期行为会对宏观经济造成较大的波动和相应的损失,这就是“合成谬误”。

  而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合成谬误,还在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同质性。因此,经营模式转型的内在机制建设至关重要。

  各家银行业务模式趋同,仍处于低阶段竞争。一是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利润来自于存贷差。即使在资本市场暴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大幅增长的2007年,和国外同行相比其中间业务占比依然少得可怜,招商银行最多,也不过15.72%。二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集中在存贷市场。大部分业务品种借鉴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种,如期货、期权、利率互换、贷款证券化、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或刚刚起步,或完全缺失。三是目标客户普遍都集中于大型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等。项目选择普遍倾向于选择有政府背景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中,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约为60%,大大超过40%左右的市场通常标准。

  从此角度而言,加快创新,按照国际一流银行标准,重塑经营管理模式,更显紧迫。毋庸置疑,国际化和综合化将是两大方向。

  □史晨昱(北京 学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