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关收费问题银行方面确有苦衷,但公众的责问也不无道理。日前,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银行立即开展服务项目的清理工作,正是对公众种种疑虑的正面回应。
一套合理的定价机制,加上银行与客户双方的广泛沟通,以及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应是银行收费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
记者谢利
2元钱———大多数城市一张地铁车票的起步价格,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就在前不久,广东两家银行分别将各自的ATM跨行取现手续费上调了2元,却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从对这次调价本身合理性的诘问,到银行单方面涨价是否为“霸王条款”,乃至“商业银行各项收费价格究竟由谁来定”……来自社会各方的质疑与争议之声一直不绝于耳。虽然此后国家发改委发文表态“银行调整收费应审慎”,并表示相关价格管理办法很快将出台,银监会也随即发出通知,要求各银行限期清理收费项目,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平息这场风波以及公众的不满情绪。
实际上,最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已经不止一次地因为“收费”问题被公众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被涨价”?客户利益如何保障
“这不是两块钱的事!”在某银行门口,刚刚在ATM机上办理完取现业务的退休人员贾女士,在回答记者对跨行手续费上调的看法时,言语中多有不忿。她告诉记者,银行现在收费项目实在太多,除了跨行手续费,还有小额账户管理费、银行卡年费、换卡费、挂失费、账单打印费,“就连换个密码还要收10块钱,以前存折满了免费换,现在也收钱了。银行说收费就收费,说涨价就涨价,可也没见服务好多少。他们今天涨两块,明天再涨两块,我们上哪儿说理去?”
这或许代表了大多数银行客户的想法。虽然2元钱不算多,但一次次“被涨价”、“被收费”的滋味的确不好受。在强势的银行面前,作为个体的普通消费者只能被迫接受对方制定的“规则”,而很多所谓规则的制定由于更多从银行利益出发,因此在消费者眼中就成了“霸王条款”。
前面那位贾女士还对记者讲述了她的一次经历。几年前,为了方便刚刚上大学的女儿交学费,她特意去办了一张银行卡。没想到首次使用就刷不了卡,害得女儿只好从几十公里外的学校打车回家取现金。之后,她到发卡银行询问情况,却被告知这张一次都未使用过的银行卡需要更换,但5元的换卡费不能免。这件事让贾女士感到很气愤,她认为明明是银行方面的责任,却“按规定”让客户承担损失,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水价、天然气调价还要开个听证会呢,为什么银行收费就可以为所欲为?”这两天,网络上“讨伐”银行的声音大多集中在银行在制定收费政策和收费标准上的信息不透明与权力不对等。有人甚至提出,银行服务应该由政府来定价,才能令广大公众摆脱“被涨价”的命运。
实际上,自4年前浦发银行宣布开始收取跨行取现手续费,国内银行卡跨行取现“免费午餐”就已全面终结。此后,虽然跨行查询费被叫停,但各类收费项目仍然越来越多,价格也纷纷看涨,以致银行与公众在收费问题上矛盾日益加大。
银行收费:合法合规合理?
在广东两银行调高跨行ATM取现手续费之前,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已经按照每笔4元的价格在收取该项费用。按照现行法规规定,这一收费属于市场调节价,银行可以依据成本自行制定和调整。
尽管“合法合规”,人们还是对这项收费的合理性表示出疑义。对此,几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银行界人士颇多苦水。“不调价银行亏本,因为每发生一笔跨行取现业务,发卡行就得给受理行和银联支付3.6元的成本。过去银行只收2元主要出于推广银行卡、减少现金交易的目的,但不可能长期亏本经营。况且银行在其中投入了巨额的成本,那是老百姓看不到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股份制银行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
这一说法得到了中国银联某业务部门人士的支持。他介绍说,一台ATM仅购置成本就要30万元左右,除了安装费,每年还要支付场租费、通信费、维护费、加钞费等。有些商场每年向银行收取的场租费最高能达到四五十万元,这些成本统统要银行来消化。此外,他对记者表示,在跨行交易这个问题上,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一直存在着利益之争,大银行网点多、POS机和ATM机具投入也多,自然不希望小银行发行的银行卡白白享受其资源。“这也是市场竞争的策略,防止其他银行单凭发卡就能‘搭便车’”。
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国有银行的ATM数量为12.26万台,股份制银行为3.56万台,二者相差悬殊。2009年银行卡跨行交易中,ATM取现总计152160亿笔,金额达到12652亿元,远超过柜面交易1350万笔和1011亿元的规模。从ATM跨行取现业务情况看,国有银行作为发卡行和受理行的业务量基本持平,而中小股份制银行作为发卡行业务量要远大于作为受理行的业务量。这表明,中小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借助大行的资源。也因此,随着跨行交易规模的扩大和银行竞争的加剧,大银行上调手续费、小银行出于成本压力跟进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成本和竞争方面的原因外,有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的银行是纯粹的商业企业,大部分还是上市公司,需要为股东创造利润,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提供免费的午餐。因此,银行服务收费本身是合理的,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当然,收多少合理是另一个问题,需要商讨和监管”。
服务价格谁说了算
近日有消息披露,2003年《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时,银行服务项目仅有300多种,现在已发展到超过3000种。对此,有专家指出,银行扩大收费项目除了提高服务水平这一目的之外,也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一个快速有效渠道,因此银行扩大收费业务将会成为趋势。这不免让人对这3000多项收费服务心存疑窦———这其中到底哪些属于合理、合法,哪些属于合法不合理,还有哪些干脆属于乱收费?恐怕不经过一番细致的清查很难得出结论。
尽管有关收费问题银行方面确有苦衷,但公众的责问也不无道理。银行在包括ATM投入维护成本等很多方面不透明,导致其收费定价依据模糊不清,这是银行最大的软肋;另一方面,银行也不应将同业竞争导致的成本上升全部转嫁给客户。最为关键的是,银行服务价格到底应由谁说了算?怎样防止市场调节价变成银行方面的“一口价”?如何进一步规范定价机制与定价程序,充分发挥监管的作用?
日前,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银行立即开展服务项目的清理工作,正是对公众种种疑虑的正面回应。不仅如此,由银监会和发改委负责起草的新《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即将出台。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规范商业银行定价程序,要求商业银行制定或调整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应合理测算各项服务成本支出,并充分考虑市场供求、竞争状况、客户的承受能力,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新《办法》还对银行信息披露、监督管理、价格投诉和争议处理、价格检查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
一套合理的定价机制,加上银行与客户双方的广泛沟通,以及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应是银行收费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