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必对银行再融资过于恐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3日 02:32  金融时报

  主持人:本报记者韩雪萌

  对话嘉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日前,三大国有上市银行将再融资的传闻突袭市场,成为牵动市场神经的敏感问题,并一度引发股市震荡。尽管随后三家银行无一例外地表示,近期没有再融资计划,但市场对其产生的预期却驱之不散。那么银行再融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才能更好地平衡信贷增长与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本报专家组成员郭田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银行需要面对严格的资本约束,但市场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本补充,未必只有从二级市场融资一条路可走。

  主持人:再融资问题主要是来自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经过上半年信贷“井喷”之后,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严重消耗。尽管银监会已否认对商业银行实行信贷控制,以及资本充足率调高至13%的传言,但资本充足率问题仍然是各家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您认为应该如何看待?

  嘉宾:一直以来,银行信贷是实现保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今年信贷的大量投放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企稳回升,但不可避免地给银行资本充足率带来较大压力。展望明年,经济的复苏转暖仍离不开银行信贷合理适度的增长,但资本充足率已成为部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制约因素。另外,从监管层面看,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为目的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在即,这将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此看来,无论是出于保增长需要,还是银行自身发展,资本约束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尽管银行面临比较严重的资本约束问题,市场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合理解决,未必只有从二级市场融资才是惟一可行之举。

  主持人: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资本充足率成为银行最重要的监管指标之一。早些时候,银监会向各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通知要求发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补充附属资本时,主要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这使得部分上市银行在三季报公布之前已实施或开始着手安排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您一直讲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可以有一定的弹性,那么在大型银行监管上,如何体现这个管理的弹性呢?

  嘉宾:虽然说银行资本金是保护债权人、使债权人面对风险免遭损失的“缓冲器”,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稳健经营、安全运行的核心指标,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亦可以有一定的弹性。从银行资本的构成来看,核心资本相对于附属资本来说,更是承担风险与损失的主要资金来源,对银行的稳健运行更为重要。我国大型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比较高,因此,对于此类银行,我认为监管层可以进行灵活监管,一定程度上可以予以变通,总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一些,或者提高监管容忍度,没有必要一定达到12%或是13%。如今年三季度末,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86%、9.37%、9.57%、8.08%,远远超出银监会此前出台的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到7%左右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层可采取灵活的监管手段,一定程度上放松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主持人:事实上,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向大股东定向增发以及利用银行的税后净利等渠道补充资本金,而资产证券化也是出路之一。目前各界也提出了很多方案和设想,您的观点是什么?

  嘉宾:的确如此。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并不仅限于二级市场融资。鉴于前些年大型银行的分红率比较高,为保障银行能够长远发展,也为了股东能够拥有长期回报和长远利益,银行可以考虑牺牲股东短期利益,利用税后净利补充资本金。例如,工商银行2008年税后净利达1112亿元,2009年半年度的税后净利也已达666亿元,拥有如此高的净利润,工商银行可与其大股东财政部和中央汇金公司等进行协商,适度降低分红比率。据我们初步匡算,如果能将税后净利的30%用来补充资本金,则工商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可由原来的10.75%增加到11.45%,资本充足率则由13.06%增至13.75%,而2009年半年度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将可由原来的9.97%和12.09%增加到10.34%和12.45%,这将大幅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股东放弃了一部分短期利益,却换来了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和银行的长远发展。

  着眼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消费的增加,居民的投融资需求肯定会有增长,中间业务可能是银行未来盈利的主要“挖掘”点,因此银行内部可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通过发展资本金消耗比较少的银行业务来盈利,降低资本金的消耗。

  此外,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资产,有效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由于在当下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银行缺乏资金,且银行持有的风险资产随信贷资产的迅速增加而快速增长,出于补充资金和转移风险的目的,银行具有充足的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内在动力;加之当前处于非加息周期,且整个债券市场供给有限,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的有利时机。我认为,现阶段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进步伐是有一定可行性的。而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旦大范围推广,且评级及监管到位,银行则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由“资金出借者”转变成“资产出售者”,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和转移自身信贷风险,提高自身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和银行资产质量,还可以解决其资本充足率不足和急需补充资本金的问题,提高自身经营的合规性,满足宏观审慎性监管要求,同时也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结起来,增强金融体系的内在稳定性,创造银行业健康发展的环境。

  综上,即使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吃紧,银行在保增长以及自身发展上面临严重的资本约束,但也并不代表银行将会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巨额融资,因为银行依然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盘活资产,从而满足宏观审慎性监管要求,平衡信贷增长与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关系,防范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