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利差保护伞下的隐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5日 01:34  第一财经日报

  周静雅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银行独善其身,独树一帜,得到赞誉和好评。由此有人夸奖中国的银行,给中国的银行戴上了‘最佳’、‘一流’的桂冠。作为银行的行长,我诚惶诚恐。”11月21日,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一个公开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时如此表示。他的“诚惶诚恐”同时引起了在座多数银行家的共鸣。

  在我国,银行业无疑是与宏观经济捆绑最紧密的产业。在众多看好中国银行业的观点中,其首要要素往往是看好中国经济的高成长,同理所示,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也蕴藏在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风险之中。在一个利率管制、银行相对垄断的金融市场,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竞争、资本约束下的发展、信贷扩张后的风险都是市场关心的焦点,尤其是在金融危机阴影尚未完全淡去的2009年。

  “我国银行的优势来源于经济环境提供的‘保护伞’和银行改革形成的‘核动力’。”李礼辉如此表示。确实,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依靠大量的财政投资和信贷投放,我国经济迅速复苏,今年国内GDP增速可望达到8%以上。但这也使得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评估我国经济面对的主要风险,以便及早采取对应措施防范风险。

  李礼辉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银行的首要任务是防范系统性风险,支持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其他银行家的认同。事实上,随着资产价格上涨、通胀预期抬头,宏观政策可能微调,这些都在影响着银行的业绩和风险。

  “一旦政策调整效应传导到实体经济,那些依靠贷款的行业、产业、项目和客户的风险就会凸显出来。”建设银行副行长陈佐夫说,以今年信贷的高增长为例,一部分贷款进入产能过剩的领域、进入政府融资平台,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隐患,也使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伴随着高增长的信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也面临“瓶颈”之困。“以今年中期和今年年初银行间的资本水平相比较,大概下降了200个基点。”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认为,中国银行业在“后危机时期”可能遇到整体资本充足水平不足的风险。

  而随着近期兴业银行配股计划的宣布,已经有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提出了具体的融资计划。银监会更是屡次强调“保证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重要性,提出对资本充足率较低,未能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和商业计划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在市场准入、对外投资、增设机构、业务扩张等方面予以限制。

  不仅仅是风险,银行业还面临着如何盈利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利差收入,但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如何保证自己的核心优势,在将来的竞争中不落败是银行亟须考虑的问题。

  在对台湾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整体利差做了详细研究和比较后,浙商银行副行长陈春祥惊讶地发现,我国是国际上少有的银行业利差很高的国家之一。“7月份我特地去台湾进行了一周的考察,基本上大中型客户的利差在1个百分点左右,按揭贷款也在0.8个百分点左右。”陈春祥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此前也做出了如此警示,在10月的一个会议上,巴曙松说:“台湾银行业在利率放开之后整体亏损了三年,如果大陆利率实现市场化,银行业也要做好亏损的准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