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季度信贷猜想 利润导向成主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0日 11:20  中国经营报

  巫燕玲

  进入10月后,银行信贷进入惯常的放贷淡季。四季度信贷走势如何,市场又开始了新一轮猜想。

  10月5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中国银行业在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在3000亿~4000亿元人民币之间。这将略低于8月份4104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也定调四季度货币政策走向为“适度宽松”,不过银行人士则表示,四季度信贷增长并不乐观。

  利润重于规模

  “近期城商行放贷不再着重规模,而是从规模指标转向利润指标。”一位参与了全国20多家城商行调研的券商分析师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有些城商行主要转向发放小企业贷款,连中型企业的贷款也放缓了,主要是因为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大,对利润贡献大。”

  这位分析师表示,虽然城商行的贷款放缓迹象不如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明显,但增速也在放缓。2009年以来,随着前所未有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政策实施,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前赴后继地发力信贷。但近几个月,城商行、农信社的贷款增速都高于国有大行。如今连第三梯队城商行也在放缓速度,“今年的信贷发力告一段落了”。

  而依据“早放贷早受益”的发放原则,四季度本来也是银行信贷的淡季。在今年前三季度的透支扩充下,四季度的信贷增长空间并不大。

  由于银监会提升了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有不少银行信贷扩张已承受压力。“最近有些银行已经开始在打包转让贷款,或者发行理财产品把贷款转到表外。”民生银行(600016.SH)一位人士表示。而上述券商分析师称,有些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10%,也在纷纷增资扩股以提升到12%的标准,否则信贷无法扩张。

  而无资本充足率之忧的四大国有银行则早已超过全年任务,放贷动力不大。“四季度总体贷款规模会不会比三季度多,这不好说。”某国有银行广东省分行人士称,“银行不希望增长太快,基数大了明年任务不好完成。但今年的信贷信号特别受到重视,因此央行也希望银行年末不要跌幅太大。”

  银行放贷动力不大,企业贷款需求仍有疲势。中国银行(601988.SH)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对企业的贷款需求调查显示,企业投资仍旧比较谨慎。企业贷款需求增长也开始回升,但“幅度不大”。“即使到明年初,信贷需求也不乐观。”中行人士称。其公司业务部在对大客户的跟进中也发现,企业对经济形势仍有忧虑,新的生产计划不多。

  上述券商分析师称,调研显示,城商行的企业贷款近期略有增长,但增长并不多。而工商银行(601398.SH)国际部人士也表示,近期由于圣诞订单多,出口企业的贷款需求上来了,但企业多倾向于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不多。“说明企业还是对经济形势边走边看的心态,四季度也不乐观。”

  银行股:四季度热点?

  虽然四季度信贷不明朗,但仍有机构预期,四季度信贷增速将超三季度。8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4104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3200亿元左右,也超过了7月份的3559亿元。

  9月底银河证券的一份报告认为,未来几个月的月均新增贷款在4500亿元附近。报告对四季度信贷判断的原因有三:一是票据融资在三季度集中到期,对新增贷款的负贡献在四季度将显著减缓;二是中长期贷款稳定增长,贷款结构趋于合理,结合当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高增速的状况,未来几个月的中长期贷款还将稳健增长;三是中央第四批投资项目将在四季度下达,对于部分中长期投资项目,需要银行信贷资金的配合。

  而资本市场向来对银行业信贷数据颇为敏感。在经过一轮低迷后,目前银行板块估值仅为13.29倍。同期,上证A股平均市盈率为23.81倍,金融股存在被低估现象。而莫尼塔近日发布的10月份基金经理调研快报指出,无论是公募基金经理还是私募基金经理,绝大多数受访者均不同程度地表示10月份看好银行板块。

  然而对于银行股来说,最重要的拐点——加息周期还没到来。东北证券分析师唐亚韫认为,加息周期何时启动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变化(包括银监会的监管态度)将是四季度要密切关注的焦点。加息或者货币政策收紧都有利于银行扩大息差。

  但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加息和货币政策都没有太大变化。上述参与城商行调研的分析师称,银行贷款利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9月城商行调研结果中,反映贷款执行利率环比上升的机构比例大幅度上升。但调研结果也显示,某个地区公布的贷款执行利率近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显示当前的利率环比上行趋势可能仍然处于较弱的水平,而这是关系银行利润的关键因素。

  西南证券分析师付立春则表示,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将会使得部分银行在今年剩余时间乃至明年面临贷款规模扩张的资本瓶颈。这无疑是银行股的隐忧。因此有基金经理称,机构四季度对于银行股的看好,更多的是一种防御保守的心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