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多过米铺 中国进入百姓理财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1日 17:20  金融时报

  新中国成立60年,也是百姓财富增长的黄金时期。1952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6亿元;到了2008年这个数字增长为217885.4亿元。60年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超过2万倍。

  当钱袋子鼓起来的时候,投资理财就开始成为百姓经济生活的“柴米油盐”。

  在珠江三角洲这片充满生机的经济热土上,“银行多过米铺”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从“机关银行”到“百姓银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商业经济发展,我国银行业务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的资深员工何五星,此前曾在人民银行、农行、工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工作过,从业32年。他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银行最初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基本上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提供,存款、取款当时都要去人民银行办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银行的负债、资产和中间三项业务种类单一,范围狭窄。如50、60年代的人民银行,除发放农业设备贷款之外,只发放企业生产流通中的季节性、临时性流动资金贷款,不能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也不能对服务、旅游、科技等第三产业发放贷款。

  改革开放后,国有商业银行得以恢复和发展,银行开始主动贴近市场。广东工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廖文说,原来银行也和机关差不多,一杯茶,一张报纸,清闲得很。后来在竞争下为了推动金融业务深入基层,多家银行推出了“自行车银行”:就是银行职工骑上一辆自行车,后面带着一个保险箱,人到哪,业务开展到哪。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财富日益增长。针对不断增加的金融产品需求,银行推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金融领域逐步向世界开放,商业银行间竞争开始升温。

  “原来银行网点主要分布在机关单位附近,如今新设网点大部分都选在居民社区内,主动为百姓服务的银行才更具有生命力。”广东建行个人金融部赵淑茵说。

  “银行多过米铺” 百姓得到了方便和实惠

  上世纪80年代末,银行间引入竞争机制,“工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墙”,打破了原有的专业银行业务分工。何五星说,当你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一眼可以看到两个储蓄所,而两眼却看不到一个厕所”,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以广东建行为例,1984年全省网点数为149个,1987年-1989 年,网点数分别为324个、689个和1088个。

  来自香港的林先生说,上世纪90年代初回到内地,每个地区还有购粮站,凭购粮证定额去买米和面。现在内地米铺都看不到了,要买米随时去超市;反倒是“银行多过米铺”,走出去不远就有一家。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