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声誉风险管理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9日 02:03  金融时报

  韩雪萌

  一颗很好的种子,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中,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却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烦恼。而眼下,国内商业银行也同样遭遇着“成长的烦恼”。

  2007年,一篇《国有银行排队现象严重平均等待时间为85分钟》的文章引起了普遍关注,一时间,媒体上关于商业银行“店大欺客”的批评不绝于耳。2008年,随着资本市场的急速下跌,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少数银行员工在销售理财产品时的不规范行为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09年初,一些外资银行出于自身流动性考虑抛售中资银行股票行为也一度引起了资本市场的猜疑。

  商业银行为何频现公众危机?针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银监会此时出台《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指引》可谓正当其时。

  商业银行作为高风险、高信用金融企业,声誉管理比业绩更重要。一旦遭遇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甚至会危及商业银行的生存。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刚刚起步,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在声誉风险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

  中国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指引》的发布,将声誉风险纳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是商业银行适应新时期市场变化的需要,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树立诚信银行,督促商业银行处理好与媒体和公众的关系,增强信息批露的透明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着重要作用。

  他说,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不同,声誉决定了客户的信任度。如果缺乏公众的信任,商业银行的运营将困难重重。有的商业银行在面临重大问题时,缺乏与公众的沟通,在公众质询面前刻意遮掩,反而会欲盖弥彰。

  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指引》有这样的规定:商业银行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信息,主动接受舆论监督,为正常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

  另据记者了解,2006年,银监会将声誉风险监管要求和评估方法写入《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声誉风险成为银监会日常监管的要素之一。而此次以指引形式发布,更是银监会加强审慎有效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