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尔街满目疮痍 金融难民向哪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6日 22:50  投资者报

  特约撰稿人 洋洋(Frank Yang)

  当金融海啸席卷华尔街后,华尔街满目疮痍。Bloomberg数据表明,从2007年6月至今的两年里,全球金融机构裁员32.6万人(其中雷曼兄弟就裁员2.6万人),其中不乏资深管理精英,形成了20世纪70年以来华尔街最大的“金融难民”潮。

  这可能也是有史以来最高学历的难民潮。这些“金融难民”不仅失掉了工作,不少人还失掉了大部分的财富,特别是在那些破产金融机构——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工作的职员。当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关门大吉时,那些将自己资产大部分投资于公司股票或期权的员工,一夜之间既失掉了工作,又失掉了财富。

  当然,这些“金融难民们”并非衣衫褴褛,身无分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不少人仍是腰缠万贯。他们的受难在于今日与昨日巨大的反差,除了财富外,还有精神上的返贫。而如今,这些华尔街的“金融难民们”又涌向了何方?

  中小金融机构成收容所:约60%的“金融难民”被中小金融机构收容,其中大部分被中等规模的金融机构雇佣。

  在华尔街除了大型的投资银行外,还有一批资本规模在500万美元~2.5亿美元之间的中小投资银行。这些投资银行中只有少部分上市,大部分还保持着传统的合伙人制度,在经营上也专注于传统的投行业务,很少利用高杠杆的金融工具,更鲜有染指有毒的金融产品。由于经营上的保守,它们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受到的伤害有限。一旦金融市场稳定,大量的交易便涌向这些体质健康的精品投行,他们成了这场危机的真正赢家。

  据美国数据商Dealogic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互联网泡沫的鼎盛时期,精品银行仅占全球并购收入的8%,到2007年,其市场份额已升至12%,今年上半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4%。今年迄今为止,华尔街大牌投行获取了全球并购收入的53%,与2008年上半年持平,而中档银行(精品银行+其他中等规模投行)获取了33%。业务的扩大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增长。

  年景好的时候,这些中小投行并不容易吸收到顶尖的金融人才,而现在这些优秀的投行人才则纷纷流向它们。特别是一些大投行的资深银行家也主动投身中小银行的行列,如:在贝尔斯登工作了25年的资深银行家Mondi,2008年3月当其公司被JP摩根购并后,其在公司的所有持股在一夜之间几乎成了废纸,自己也被扫地出门。无奈55岁的他只能选择了一家有72年历史的中型投行Mesirow Financial Holdings Inc.,重新就业。

  投奔三大“赢家”:金融海啸后,高盛、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成了华尔街硕果仅存的三大巨头,他们成了最大的赢家。这些最大的赢家吸收了约20%的金融难民。

  各奔东西:还有余下的20%,则各奔东西。部分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银行家,则回归到他们的祖居地国家和地区,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是主要的选择地。

  还有的则彻底改行,可能从此离开华尔街。有的银行家则由于厌倦了华尔街繁忙、浮华的生活,开始选择平淡、简单的生活。结婚、生子则可能是中青年银行家不错的选择。著名的投资家罗杰斯则是一个另类的“金融难民”,他远远逃离了华尔街,到新加坡安家落户,并在年届60时当起了奶爸。其实当奶爸也还是其乐融融的,特别是能在耳顺之年当奶爸,夫复何求?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作者为资深投资咨询专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