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回暖迹象显现 政策应注重调结构
交通银行研究部
一、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但已显企稳回暖迹象
2009年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继续回落0.7个百分点。
导致2009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对外贸易的大幅下滑和工业生产增长的回落。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下降19.7%;进口下降30.9%。工业生产方面,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
虽然GDP增速继续下滑,但近期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企稳回缓的迹象,如工业增加值、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发电量、房地产交易量、固定资产投资、银行贷款增速和M2增长速度、股票市场的表现等,综合这些数据的表现,我们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应该已经开始企稳。
二、未来经济增速回升依赖投资的拉动
从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析,虽然未来出口和消费增长仍面临压力,但从二季度开始,GDP增速将在投资的拉动下出现回升。
1、我国外贸增长压力仍在,全年外贸形势根本好转的可能性较小
欧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功能尚未恢复,全球经济短期内复苏希望渺茫,大陆企业“出口转内销”的策略和外资企业收缩在华生产线,都将导致中国出口将延续负增长的态势;而进口将随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产业振兴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而有望降幅放缓,并早于出口企稳回升。3月份贸易顺差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大,但在国内经济率先复苏而国际经济继续下探的发展态势下,未来贸易顺差仍有收窄可能。
2、受居民收入增长的限制,未来我国消费持续增长动力不足
虽然一季度我国消费增长仍保持较高速度,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3月份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但消费已经呈现环比增幅放缓的趋势,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同比增幅比去年四季度大幅放缓6.6个百分点,实际增速也回落1.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实践显示,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在逐步下降的,从最高时期的将近90%(1979年的87.3%)下降到近年来的不足40%(2007年为39.4%)。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在下降,从1990年代初的5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不足40%。而企业的营业盈余则在上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2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30%以上。这种收入分配结构肯定不利于消费的增长。加上经济下行周期,企业盈利下降、失业率上升等都将导致居民收入增长下降,这些都不利于消费的持续增长。因此预测09年消费增速也将下降。但在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推动下,市场信心提振。近期股市、汽车、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扩大,显示消费也不会出现快速下滑。总体而言,消费增速在09年将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
3、投资将在信贷高增长支持下出现高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信贷数据来看,配合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持续放大,今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其次,信贷的加速增长也开始转化为货币供应量的上升。近期M1和M2的增速都有所回升,说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为经济的逐步恢复和扩张性政策的执行提供良好的流动性支持。国内信贷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大约有1-3个季度的滞后期。目前我国信贷已经连续五个月保持高速增长,这将对投资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进而对GDP增长产生推动作用。预计从二季度开始,投资将在资金推动下出现大幅增长,成为拉动GDP增长的关键力量。
综合而言,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开始企稳回缓,预计信贷和投资的高增长将催生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二季度开始回升,我们维持全年GDP增速8%左右的预测。
三、经济仍面临挑战,未来宏观政策应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困难进行结构性调整
虽然经济阶段性回暖可期,但正如温总理所说:“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很大困难。……在国际金融危机加深蔓延的情况下,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很难说中国经济一家摆脱危机”。归纳而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已成定局。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的恢复都将经历较长时期。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经济恢复经历了40多个月。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如果从去年9月份开始算起的话,时间还才半年。即使从2006年10月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开始破灭算起,时间才两年多,经济要真正全面恢复仍需较长时间。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不断调低,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而外部需求减少,我国出口增速的大幅下降,将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外向型工业和外向型地区。造成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增大。
二是国内宏观经济企稳基础显现,但微观企业的运行并未根本性改观。首先,企业开工率仍然不足,目前生产完全饱和的企业较少,很多企业的长期订单都变成短期订单。一份针对1500位企业家的调研显示,在今年一季度,有3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不佳”,更有25.6%的企业则处于“半停产”状态。在经济衰退的巨大压力下,有40.3%的企业表示未来要减少投资。
其次,企业效益下滑明显,今年1-2月,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7.3%,从去年9-11月4.98%的低水平增长基础上继续下降了42个百分点。
最后,从行业发展来看,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相对较好,而采矿、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
三是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可能加剧经济结构性失衡。目前我国刺激经济的政策虽正发挥作用,但由于4万亿刺激政策中重投资而轻消费,也有使经济中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的担心。长期而言,经济结构失衡仍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针对以上困难,当前一方面要抓紧落实已经推出的一揽子计划,另一方面则应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困难对宏观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
一方面,为防止经济结构失衡的加剧和防止产能过剩恶化,未来宏观政策应注重改善民生和消费,帮助经济恢复内生增长机制。重点是出台一些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收入预期的政策以及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体系改革等措施,利用此次应对危机的机会,打破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针对目前信贷高速增长而中小企业融资仍未根本性改观的局面,政府应通过窗口指导等手段引导信贷的结构性调整,切实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因为中小企业是保增长,促就业及扩消费的关键力量。
最后,虽然外需短期内难以改观,但外贸企业不应全部放弃外部市场而彻底转内销。因为这一方面会加剧国内市场的供求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中资外贸企业丧失国际市场。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外贸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及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等方式应对危机,让外贸企业在求生存的同时保持我国外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