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洪崎:中国银行业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2日 05:37  理财周报

  洪崎 中国民生银行常务副行长

  理财周报的读者朋友们:

  你们好!

  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全球金融趋势与新形势下银行的战略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外需渠道传导至中国,并加速中国经济原有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使世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和中国经济内生型、周期性因素相互叠加,其对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已远远超过上世纪90年代初和亚洲金融危机时期。

  目前,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演化,国内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全面调整,主要表现在:企业投资和进出口增长迅速放慢,工业生产和效益显著放缓;物价全面回落,通缩压力显现;房地产、汽车和主要制造业出现发展拐点,消费持续降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并开始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和集团、从外贸企业向一般企业蔓延,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整体风险加大。

  2009年是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带来全方位影响和考验的关键一年,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下,如何克服困难,抓住机遇,逆势发展,我想,在战略上关键是要落实五个“心”。

  首先是对待危机和挑战一定要有信心。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了全方位重组改革,实现了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

  从具体指标看:银行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银行业资产总量已是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的5倍多;通过财务重组和加强监管,主要银行不良贷款显著降低,资产质量显著提高;实现税后利润是2002年的15倍多,股改后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银行水平;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资本占商业银行总资本的比例达到84.9%;透明度建设也大大加强;农行改革完成后,全部商业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将超过100%,整体上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是对待银行内部的改革一定要有决心。因为,危机和经济周期下行也为国内银行加快内部改革创造了良好时机。以民生银行为例,我们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事业部改革,积极稳妥地实施中后台改革,逐步推进流程银行新体制建设。

  第三是对待政策一定要有诚心。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保增长的战略决策。准确把握“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优化信贷结构”的要求,力求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确保稳健经营,形成银行、企业和社会的多赢局面。具体策略上,针对国家政策鼓励的基本方向,适当调整原有发展定位,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和期限结构。要主动研究产业政策调整对银行业金融资产质量的影响,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提高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要坚持“存款立行”的思想,保持存款稳定。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配套的资产保障措施,研究和改进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方式,切实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再次是对待业务增长机遇一定要有精心。危机孕育新生。在不利影响之外,中国的银行业也在面临不少发展的有利因素。

  比如“国十条”、“金三十条”等一揽子举措的推出,直接为银行集中资源切入政策鼓励的优势行业和风险较低的优质客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对于规模实力相对较小的股份制银行而言,与有政府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将加快客户结构优化的进程,为股份制银行打开新的业务增长空间。股份制银行也可以充分利用经济下行期间行业整合的机遇,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把握行业并购和国家鼓励银行开展并购贷款的新机会,及时调整结构,缓解经营压力。

  同时,银行还可以利用政策鼓励措施创新中间业务收入模式,平衡利差缩小的不利影响,改善盈利结构。如何运用好政策和新出现的这些机会,关键就是要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精于创新,精耕业务,精益求精,集中力量开发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和配套政策。

  最后,对待银行的长远发展一定要有恒心。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仍然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下行也是发展的应有规律,只要努力发挥整体优势,始终紧扣外部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变化,顺应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在资本约束和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快解决长期制约业务发展的各种管理和制度弊端,积极加快业务转型,中国的银行业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我相信,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在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下,中国的银行业与工商企业界的朋友们携手共进,一定能够共克时艰,迎来充满希望和繁荣的美好未来。

  主要观点

  如何运用好政策和新机会,关键就是要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精于创新,集中力量开发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和配套政策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