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会满:利率市场化将全面增加银行经营风险

2013年11月01日 15:55  中国金融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  易会满

  近年来,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步伐明显提速。2012年,人民银行先后两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2013年7月20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9月24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包括存贷款利率全面放开的利率市场化已愈行愈近。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和“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的金融领域改革重点任务,商业银行应全面认识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与挑战,借鉴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教训,加快经营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全面认识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与挑战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本质是将市场均衡利率的发现和决定权由中央银行向市场主体转移。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机构调整经营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契机,商业银行应全面认识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与挑战。

  利率市场化的机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第一,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业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近几年,国内银行业的利润增长较为稳定,但信贷总量增长仍是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的最大贡献因素。据统计,2009~2012年国内银行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33万亿元,2012年,国内大型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接近78%,中型银行占比约82%,小型银行占比超过90%,各家银行依靠存贷款业务的同质化经营态势明显。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银行存贷利差将逐渐收窄,这提供了准确评估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机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体现在以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技术、网络、团队,为客户提供综合、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加快培育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二,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利率市场化前,各家银行存款都执行基准利率,贷款主要投向低风险的大客户、大项目,追求的是贷款低风险、资产高质量和存贷利差稳定。利率市场化后存款付息成本上升、各家银行差异加大,以规模经营为主的同质化业务模式将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利率市场化将促进银行改变“贷长、贷大、贷集中”的传统发展模式,将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消费领域,实现银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有机协调。

  第三,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赋予了商业银行定价自主权,各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策略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报价,更好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与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更多的金融资产形态,客户对银行提供金融资产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商业银行积极开拓金融资产服务,既能满足个人客户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又能在金融资产的发行、持有、交易等环节支持企业客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发展金融资产服务,商业银行可以连通股票、债券、保险等市场,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

  第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利率定价和成本控制难度增加,表面看是存贷款定价问题,实质上是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一般来说,为消化成本增加的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必将努力提高资产收益,但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商业银行只有控制好高风险,做好风险的计量、评估、对冲、分散和转移,才能真正赚取高利润。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期,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引发了新的信贷需求,也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国内银行业调整信贷结构,在提高中小企业融资和个人贷款占比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和市场竞争。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在把握利率市场化机遇的同时,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首先,利率市场化将全面增加银行经营风险。一是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经营,战略选择将十分重要,转型方向是否与本身管理能力和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业务发展能否从熟悉的传统领域转向陌生的新领域等,都将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战略风险。二是利率差异导致资金流动性增强,银行流动性风险大幅增加。利率市场化后,由于不同产品、不同银行的利率差异,以及大型企业资金集中化管理、公司存款同业化,企业及居民资金在不同金融资产间的转化更加频繁,金融脱媒和存款“搬家”加剧了银行存款的波动性,提高了银行运营成本,对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及满足客户多元化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三是部分银行贷款转向高风险的客户,信用风险加大。利率市场化后,为消化高成本存款,部分银行可能调整信贷风险偏好,积极开拓高风险、高收益的信贷业务品种与客户,面临的信用风险将明显增加。四是利率定价多样化导致操作风险增加。利率市场化后,为满足客户新的需求,银行产品创新将明显增加,计结息方式的多样化对银行计息系统功能、利率操作控制提出更高要求,有可能引发新的操作风险。

  其次,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将导致银行净息差(NIM)明显收窄。近几年利差对国内银行利润增长贡献较大,2012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后,国内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已开始收窄。2012年,中型银行NIM率先回落,2013年上半年大型商业银行平均NIM同比收窄3个基点(BPs),中型上市银行平均NIM同比平均下降33BPs,部分银行NIM同比下降60BPs以上。2012年,国内商业银行生息资产余额约100万亿元,利差每收窄1个BPs,将降低息差收入100亿元左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利差收窄超过124BPs,全行业将进入亏损区间。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美国银行业存贷利差减少54BPs,日本银行业存贷利差减少82BPs,台湾地区存贷利差减少约100BPs。因此,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利差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收窄,对国内商业银行盈利基础带来巨大冲击。

  最后,利率市场化将降低银行利润增速,盈利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2012年,大型商业银行利润增幅同比下滑10.7个百分点,中型股份制银行利润增幅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银行利润增速下降有宏观经济放缓、信贷需求减少等多方面原因,但利率调整和利率市场化仍是主要影响因素。2013年上半年,中型股份制银行平均利润增速同比下降21.2个百分点,个别银行利润增速已降至个位数。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继续深化,部分银行有可能利润零增长或同比下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冲击不容小视,银行盈利增长的不确定性将明显增加。

  借鉴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全球逐步推行,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寻规律,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应认真分析和借鉴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利率市场化及银行应对

  美国自1970年开始逐步取消对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1980年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分阶段取消“Q条例”对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实现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美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脱媒效应使银行逐步失去了优质的大型工商企业客户,同时,利率市场化带来资金成本上升压力。为了寻求出路,美国银行业开始追求资产业务的高收益,并提高贷存比,贷款大量投向房地产、拉美国家以及杠杆收购等风险较高的领域。有关统计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银行业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不断提升,从1985年之前的25%左右提高至1990年的40%以上。

  通过调整风险偏好和提高贷存比例,利率市场化后,美国银行业呈现出高息差、高中间业务、高信用成本特征。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平均信用成本率只有0.18%,70年代上升到0.46%,80年代后期上升到1.54%。美国银行业NIM从60年代的3.53%,上升到80年代后期的3.98%,90年代曾上升到4%以上,90年代末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发展后,净息差才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3%以上。同时,美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只有9.5%,1995年上升到21.4%,2005年进一步升至31.7%。通过运营结构调整,美国银行业经营效率明显提高,利率市场化前美国银行业资产利润率约1.3%,1981~1986年上升到1.39%,1987~1991年利率市场化成熟期为1.67%,比利率市场化前提高约30%。由于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积极培育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美国银行业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更具盈利能力。

  日本利率市场化及银行应对

  日本自1972年引进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开始探索利率自由化,1984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22年的逐步推进,1994年实现利率市场化。日本主要通过减少CD发行单位,减少起存金额,引入与CD市场利率联动的MMC(货币市场存单)型存款,逐步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日本经济增速放缓,投资需求下降,优质企业融资日趋多样化,信贷需求萎缩。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为减少升值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从1986年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维持了较长时间的低利率。充裕的信贷供给与日趋下降的传统信贷需求矛盾突出,加上金融市场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压力,日本银行不得不谋求业务转型,寻求新的信贷增长领域。房地产业、非银行金融公司、个人贷款等占比均显著提升,银行业贷款组合风险明显提高。由于风险管理未能及时跟上,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银行出现了巨额不良资产。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和经济泡沫破灭的冲击,日本银行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实施综合化经营,开展证券、信托及保险业务。2000年9月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重组建立日本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瑞穗金融控股公司;2001年4月住友银行与樱花银行合并成立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东京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和日本信托银行组建东京三菱金融集团;2005年10月,东京三菱金融集团和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联合组建三菱联合金融集团,成为世界第一大金融集团。虽然日本银行业兼并重组频繁,但由于经济持续低迷、金融需求与创新能力不足,联合、兼并只是短期内扩大了日本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并未相应提高。据统计,2010年度三菱东京银行的NIM为1.13%,三井住友NIM为1.40%,盈利水平远低于富国、摩根大通等美国大型银行。

  国际经验借鉴

  分析利率市场化国家和地区的应对策略,有四点经验值得国内商业银行借鉴:一是完备的基准利率体系及高效的传导机制是利率市场化运行的基础,通过建立健全基准利率体系,中央银行发挥调控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对各种金融产品合理有序定价。二是最优贷款利率(PrimeRate)是贷款市场化定价的重要基准。美国大多数消费信贷定价与最优贷款利率紧密挂钩,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的标准利率是短期优惠贷款利率和长期优惠贷款利率,印度2010年引入BaseRate体系,最优利率在各国银行贷款定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大型银行在市场化定价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美国的华尔街最优利率(WSJ Prime Rate)主要参考美国资产排名前10名的商业银行报出的优惠贷款利率,香港的汇丰、渣打、中银香港三大发钞行发挥定价中枢的作用,各地的大型银行普遍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四是同业间良好的协调与默契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美国的最优利率发源于1933年,最初是防止恶性竞争的君子协定,目前由中立机构发布。香港的同业公会成立于19世纪60年代利率混战的背景下,半个世纪里在银行业定价竞争和协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现在香港银行业良好的市场秩序。

  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能力

  目前,国内经济进入转型期,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资本约束强化使得商业银行传统发展模式面临重大挑战,如果拒绝战略转型,国内银行业可能陷入较长的利润低速增长期甚至出现负增长。为更好地应对挑战,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信息化、综合化、国际化,推动战略转型,进一步增强应对利率市场化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加快实施战略转型,优化经营结构

  战略转型是指商业银行发展方式、增长模式和经营结构的根本性改变。通过战略转型和经营结构的优化调整,商业银行有望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由规模经营为主向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商业银行推进战略转型,包括体制机制转型和经营结构转型,体制机制转型是战略转型的基础,商业银行应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推动体制机制转型,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变革组织架构、引进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强化风险内控等。

  经营结构转型是战略转型的核心任务与具体体现。经营结构转型包括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益结构、客户结构、渠道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是逐步由以信贷资产为主转变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并重,提高资产的综合服务盈利水平。二是控制高成本负债增长,提高低成本负债比重,创新包括理财等各类负债替代型产品,把更多传统负债业务转化为能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金融工具。三是逐步由以利息净收入为主转变为利息净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四是努力改变优质客户占比低、客户综合贡献率低的局面,扩大优质客户比例。五是大力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新型渠道的发展,促进传统渠道与新型渠道的协同发展,构建适应银行自身发展特点和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机构网络布局。

  积极建设信息化银行,以大数据技术锻造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不断加强银行信息化建设,在IT系统的开发和信息化、数据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技术手段的改进提高了银行服务水平,降低了营业成本,促进了利润增长。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2年末,工商银行部署了17437家自助银行,7万台自动柜员机设备,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渠道处理的业务量已占到全部业务量的78%,2012年全年的电子支付结算金额达到332万亿元人民币,结算笔数超过了130亿笔,相当于替代了3万多个物理网点和23万员工,节省成本近350亿元,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价值。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大举挺进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依托其掌握的用户信息优势,正在削弱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国内商业银行应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发展。银行信息化强调现代信息设备、工具和技术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信息化银行除具有银行信息化的含义外,更强调依靠信息来组织与统筹银行的经营管理,是建立在银行信息化基础上的运营管理模式革新,是更高层次的银行信息化过程。信息化银行建设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用,将极大改变银行过去发掘业务机遇和拓展客户的传统模式,显著提升效率与准确性,帮助银行实现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挑战提供重要的依托。

  实施国际化战略,实现区域互补和全球联动

  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将减少商业银行对国内经济的依赖程度,分散周期性风险,缓解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和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资银行加快了国际化经营拓展步伐,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建成了跨越五大洲、覆盖我国主要经贸往来地区的国际化经营网络。截至2012年末,5家大型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数量已超过1000家,境外机构资产总额近5万亿元人民币。但与国际跨国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经营还有较大差距。在地域国际化程度上,国际跨国银行一般50%左右的资产和盈利来源于海外,而我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国银行境外资产、利润占比不到20%,其他几家大银行的占比均不到10%。从产品线的全球服务能力来看,国内银行的重点产品线在本地化创新水平、服务能力上与客户的跨境金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些集团的优势产品线还未形成与国际大银行抗衡的竞争力。

  辨析差距、把握机遇,中资银行应在五方面加快国际化经营拓展步伐。一是坚持服务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完善全球服务网络,使境外机构数量、资源布局与我国贸易投资格局更匹配。二是坚持本土化发展方向,积极参与东道国经济建设,服务好中国与东道国贸易及投资往来,实现自身发展的本土化、主流化。三是坚持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线,大力发展批发业务和清算业务,有重点发展零售业务,争取在融资业务领域实现突破,努力提升交易业务水平。四是坚持把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放在首位,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遵循国际银行业监管要求,切实做到依法合规经营。五是坚持依托集团整体优势,重视内外联动,建立“ONEBANK”一体化经营格局,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推进综合化经营,打造全功能型金融服务中介

  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业务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银行传统功能高度相关,包括商业银行服务、风险较低的信托、租赁保险、财务顾问、证券经纪、资产管理、初级衍生品交易及投资等业务。第二类与银行传统功能比较相关,包括风险较高的投行、信托、租赁、保险、债务产品交易以及高级衍生品交易等业务。第三类与银行传统功能相关度不高,包括直接投资、复杂衍生品交易、高杠杆投资等业务。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需求升级,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推进综合化经营,从单纯的存款贷款模式,转向存款贷款模式、交易投资模式、价值管理模式并重的经营体系。在传统的存贷款模式中,银行是融资中介,赚取的是有风险的利差收入,是风险的吸收者,受资本约束和利率市场化冲击最大;在交易投资模式中,银行充当的是交易中介,通过资产证券化分散风险,有利于银行突破资本约束,做大做强,但仍然有大量风险没有分散掉;在价值管理模式中,银行是信息中介,不承担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更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和经济发展需要。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期,改革创新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系统优势、人才优势、渠道优势,不断推出商业银行非牌照类创新业务,创新开展基金、证券、租赁、保险等牌照类新兴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和市场空间,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格局。

  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投资增长放缓和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大项目、大客户贷款需求将相对减少,而且这些贷款市场竞争激烈、客户议价能力强,利率市场化后收益水平必然会下降。因此,商业银行要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小微企业和消费领域,提高对中小客户贷款不良容忍度,抓好产业链融资。要构建有效的贷款定价机制,完善分级授权体系和正向激励机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个人贷款、信用卡业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调整信贷结构需要以较高的风险定价能力为支撑,商业银行需进一步完善定价管理机制,提高市场化定价能力。一是完善定价管理组织,健全利率定价的决策组织,完善产品定价授权,理顺利率定价流程,明确定价管理职责,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二是优选定价方法,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模型,提高基础数据质量,优化模型应用,为信贷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完善存贷款定价标准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避免存贷利差快速大幅收窄。四是加强系统建设,完善利率管理的系统控制功能,有效控制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为定价精细化管理提供系统支持。

  加强定价行业自律,维护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稳定

  加强行业自律是利率市场化能否稳妥推进的重要支柱,行业自律是市场行为,与利率市场化基本要求相一致,通过行业自律与沟通,可以引导商业银行强化财务约束,减少市场混乱行为发生。建立和完善市场定价自律约束机制,对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转型意义重大。一是避免商业银行存款竞争价格战推高客户预期和通货膨胀水平,进而导致贷款和全社会融资成本上升,增加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难度。二是避免银行激进拓展发展高风险业务,资产定价不能覆盖业务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恶化,降低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促进贷款基础利率(LPR)的建立与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四是及时发现个别金融机构的不正当市场定价竞争行为,为监管部门加强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共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保驾护航,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贾瑛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孟建柱:东伊运指使天安门恐袭事件
  • 体育国锦赛-丁俊晖6-3艾伯顿 晋级4强 视频
  • 娱乐曝刘德华求名医生二胎 妻孕15周急安胎
  • 财经中央政治局首次学“住房”为何不谈房价
  • 科技Nexus 5悄然上市:黑色16GB版已售罄
  • 博客美国允许食物中有老鼠毛或昆虫碎片
  • 读书揭秘:毛泽东最后十年只住游泳池
  • 教育农民工VS公务员:话语影响力天壤之别
  • 太友:中铁建8亿招待费被查为何喊冤
  • 聂庆平:为什么说互联网金融是伪命题
  • 董少鹏:住宅养老金收益权不能归银行
  • 叶檀:经改路线图
  • 微笑前行:亲 双十一你会参与吗
  • 板桥老黑:谁是医患关系恶化的元凶
  • 齐格:房事或将触发一场新家庭运动
  • 乖乖老鼠:关于一次未遂报道的反思
  • 李玲:解决医患冲突需破以药补医机制
  • 陶冬:SHIBOR上升背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