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锡明:互联网金融将颠覆商业银行传统模式

2013年07月03日 17:46  新浪财经 微博
交行董事长牛锡明接受新浪财经专访交行董事长牛锡明接受新浪财经专访
交行董事长交行董事长牛锡明

  金融中国梦——银行未来之路(交行篇)

  王霄 丁蕊 发自上海

  一个多月前,宣布卸任阿里巴巴[微博]集团CEO的马云光临上海,在外滩国际金融峰会上讲到: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

  一个月后,黄浦江另一端的陆家嘴金融城交银金融大厦,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独家对话新浪财经,畅谈他眼中的互联网金融和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

  他预言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广为密布的银行营业网点可能会缩减,营业网点将不再有现金柜台。但他也断言商业银行不会消亡,互联网金融要真正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还受制于诸多主客观因素。

  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金融行业,牛锡明认为未来的银行发展模式包括零距离银行、智慧银行和全功能银行。根据他的设想,传统商业银行转型互联网金融,在实现路径方面分三步走:

  首先依托互联网建立支付中介平台,开展与其他资质良好的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企业等的广泛合作,通过丰富平台服务内容,向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支付服务。

  第二步是建立信用中介平台,为资产管理业务服务,实现理财等金融产品以电子渠道为主进行销售。

  第三步要建立信贷中介平台,从小额信贷做起,推进实现小微企业和个人通过信用积累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为他们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通过整合挖掘企业和个人的数据及信用记录,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综合管控,降低风险并提高互联网形式下的融资服务能力。

  牛锡明坦言,银行业单纯靠传统的利差赚取利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对于交通银行自身的转型,牛锡明强调该行是有准备的,将在银行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来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挑战

  新浪财经:“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已经成为金融甚至是互联网领域最为时髦的话题之一了,尤其是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称要做金融业的搅局者,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银行业到底会带来哪些冲击和挑战?

  牛锡明:阿里巴巴还不是金融业的搅局者,它还游离在金融的边缘上。如果他们进入金融业,我们欢迎新的竞争者。

  从金融发展史看,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在金本位时代,这种融通的中介是传统商业银行;在纸币流通时代,是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在内的金融体系;而在数字化金融时代,又扩大到了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并不简单是技术和渠道的革新,而是颠覆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全新业态。未来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我理解,将是一个以物理网点为支撑,以互联网金融为平台,以客户自助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商业银行。

  新浪财经: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冲击下,银行这一传统形态未来会消亡吗?

  牛锡明:比尔盖茨先生有一个著名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灭绝的恐龙”。很多人对此耳熟能详,但却不知道盖茨先生这句话还有一个作为前提的上半句,那就是如果“传统商业银行不能对电子化作出改变。”时至今日,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在电子化方面做出了重大改变。事实上,电子渠道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服务的主渠道。例如交通银行的电子银行分流率就已超过76%,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已经不到30%,而三年前的这一比例还在50%。在数字化金融时代,基于IT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完全可以取代传统商业银行的功能,但这仅仅是技术层面而言。事实上,互联网金融要真正取代商业银行还受制于诸多因素。

  新浪财经:互联网金融要大发展,甚至取代商业银行,存在哪些主要障碍?

  牛锡明:首先,银行体系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在市场调节和政策传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稳定离不开金融稳定。只要中央银行体系没有改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控制通胀的职能继续存在,商业银行体系作为调节市场经济、传导宏观政策的主渠道功能也就继续存在。

  其次,商业银行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中枢,在保障社会资金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借贷关系的产生以信用为基石,在资金融通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对于信用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要求更高。以人人贷为例,实施平台担保将加大借贷资金的成本,而不进行担保则将大大增加风险隐患和损失概率。互联网金融如果舍弃银行信用体系而自建信用体系,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在大额信贷业务、集成式金融解决方案方面,银行体系仍然拥有互联网金融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大额的、复杂的金融交易,需要高程度的专业知识背景,以及法律顾问、会计审计、评估评级等专业团队的共同支持。另一方面,在最基本的贷款之外,商业银行还能提供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多种融资工具的组合,设计包括信贷、投行、租赁、信托等在内的立体融资解决方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而这一点,互联网金融还难以做到。

  未来银行近似于信息行业中的系统集成商

  新浪财经:尽管目前看互联网企业想要取代商业银行看来还是很难的,但眼下他们的存在也会刺激商业银行主动做出转变,对于基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金融行业,未来有哪些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牛锡明:商业银行可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构建起“人工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的“三位一体”全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一键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发展模式可以有三种:

  一个是零距离银行。

  金融是一个几乎没有物流成本的特殊行业,未来的银行服务完全有可能、也应该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目前交通银行的绝大多数业务已经实现电子化,把各类业务搬上电脑、手机与平板,并通过价格、服务、营销等方面策略,鼓励客户只来一次网点,主要通过电子银行和手机银行来办理金融业务。三年前,交行在业内首推专用的手机银行客户端,“e动交行”已成为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银行移动金融品牌。去年,交行又推出全国首台“远程智能柜员机”(iTM),将自助设备与客服中心相结合,使客户在自助办理业务的基础上,借助远程视频座席的协助,实现“无人银行,有人服务”。

  另外一个就是智慧银行。

  实际上银行转型是转向智慧银行。智慧银行的概念可以初步理解为,将银行建设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具备透彻的感应度量、全面的互联互通、深入的智能洞察三大能力,实现对客户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合一管理,从而帮助企业打通供应链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全能财务管家。

  第三个是全功能银行。

  未来银行在金融服务中的角色,我想应该近似于信息行业中的系统集成商。就是说,银行的主要职能应该是联合各类第三方机构,整合各种不同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方案。例如,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为电子商户提供融资、现金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服务;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为客户提供移动商务综合化解决方案;通过与管理软件提供商合作,为客户提供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增值服务;通过与教育咨询行业合作,为客户提供出国金融、留学汇款等一揽子服务等等。

  互联网金融自我风控机制如何建立很关键

  新浪财经:互联网金融目前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交行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风险?你认为对于互联网金融如何监管才不会让其失去创新的活力?

  牛锡明: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是有效防范风险,维持金融稳定。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有两点需要考虑:一是要符合监管要求。任何经济金融形态都需要在监管框架下有序发展,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二是要有风险自控能力。互联网金融的自我约束和自我风险机制应该如何建立,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要从零开始,循序渐进,在业务发展中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约束和控制机制。

  在实现路径方面,我认为可以分三步走:首先,依托互联网建立支付中介平台,开展与其他资质良好的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企业等的广泛合作,通过丰富平台服务内容,向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支付服务。在支付领域中,风险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实名制、身份认证、明确参与各方权责与资金安全保障机制。

  第二步,要做信用中介平台,为资产管理业务服务,实现理财等金融产品以电子渠道为主进行销售。当前金融市场形态多样、交易活跃,各机构之间的协调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银行应借助在资金、渠道、客户、风险管理、IT系统等方面的优势,突破原有的商业模式,通过信用中介平台的方式打通多元化融资渠道,丰富理财产品线,同时依托平台提供的实时动态,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加以匹配和管控,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三步,做信贷中介平台,先从小额做起,推进实现小微企业和个人通过信用积累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为他们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信贷平台上,通过整合挖掘企业和个人的实时交易数据和信用记录信息,可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综合管控,有效降低风险并提高互联网形式下的融资服务能力。

  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立需解决三问题

  新浪财经:您认为该如何建立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评价体系?

  牛锡明:建设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既可以弥补银行信用体系的不足,又有利于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而从资金提供与需求的双方渠道来看,互联网金融对于信用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要求更高,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需要传统银行的经验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力。就目前情况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是客户身份认定问题,即怎样保证客户的真实性。尽管互联网金融在信息透明度和交易成本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但是由于在身份认定上采取非实名制,且缺少对于客户信息安全的保护机制,使得当前的网络信用环境无法与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效的对接,身份认定的障碍将影响信用体系的建设。

  第二个是交易的真实性。互联网形式下的交易过程虚拟化程度高,真实性不易考察验证。如果资金的流向与实物配送一一对应,严丝合缝,且交易额度不大,那么交易风险基本是可控的;但如果钱物分离,或者形成资金池与资产池的对应,金额也超出一般水平,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个是反洗钱。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为反洗钱增加了不少困难,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成为洗钱活动的新型载体;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网络洗钱更为隐蔽,全球化程度更高。如果不能管控洗钱风险,互联网金融也将受到限制,不能健康发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梅西扳平巴萨1-1米兰 切尔西3-0
  • 娱乐赵忠祥谈高薪:看我工资单?央视非暴发户
  •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房价上涨不能归于调控不力
  • 科技苹果发布iPad Air及视网膜屏iPad mini
  • 博客翟华:日本人羡慕中国人英语水平高
  • 读书忘年之恋:李宗仁娶少妻婚后甜蜜(图)
  • 教育萌汉子千元打造最潮男生宿舍 国考报名
  • 逆火:只有傻子才自愿延长交纳养老保
  • 不执着:P2P网贷最短跑路史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
  • 周彦武:掠夺中产阶级的遗产税
  • 苏鑫:诺奖得主咋看中国房地产泡沫
  • 徐斌:未来你希望孩子移民哪个国家
  • 叶檀:房价上涨到令人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