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楼文龙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蓬勃发展,我国银行业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银行业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经营转型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基本立足点
银行经营转型的基本立足点,就是要不断适应经济形势、金融环境、客户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契合行业发展规律和自身资源禀赋、服务宗旨、经营特色,对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系统的调整重塑。
必须遵循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市场趋向。在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各国银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客户需求、技术条件、监管规则趋于同质化。我国银行业在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也将逐步与现代商业银行的主流经营模式接轨。新资本协议广泛实施,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促使银行向低资本占用、抗周期性强的零售业务回归;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加剧,银行中介功能逐步由传统的信用中介向强化资产管理中介和融资顾问中介的方向转变;互联网技术、社交网络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银行服务模式向开放式平台、网络化渠道、交互式营销、移动式服务的方向推进,新型网络金融深刻改变着银行的经营业态。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必须遵循这些市场趋势性的变化。
必须体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金融服务和创新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金融危机以后,欧美主要国家都开始重新审视银行业的功能和作用,从监管上严厉限制银行过度杠杆化、多元化、虚拟化的经营行为,引导银行业逐步回归核心主业、回归实体经济。国内商业银行也应从中汲取教训,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就当前来看,重点是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重点领域,持续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使银行业经营转型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向契合、互促共进。
必须体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特色。由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是银行业格局演变的必然趋势。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纽约梅隆银行的托管银行模式,都是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典范。因此,在体现共性要求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还应该体现出个性特色,确定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并一以贯之地付诸实施,建立不可复制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是银行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农业银行根据所处发展阶段,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明确提出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这将是农业银行未来一个时期转型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面向“三农”是农业银行历史传承和经营特色所在。近年来,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当前,农业银行“三农”县域贷款已突破2万亿元,“三农”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全行平均水平。“三农”县域业务对全行的业绩贡献也在稳步提升。
城乡联动是农业银行最大的竞争优势。农业银行立足经营网络和业务布局覆盖城乡的优势,实施城市业务和“三农”业务“双轮驱动”,推动重点城市行优先发展,并为跨城乡产业转移、产业链双向延伸和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积极打造跨城乡经营客户的“首选银行”。
融入国际是服务对外开放和客户“走出去”的客观需要。农业银行将稳步扩展境外布局,积极推进境内外机构联动,不断提升跨境服务能力。目前,已在1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多家境外机构,覆盖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与中国双边经贸关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
服务多元是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以商业银行业务为核心,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农业银行已经初步搭建了包括基金、保险、租赁、证券经纪、私募股权、村镇银行在内的综合化服务平台。不仅能够在融资融信、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融资租赁、理财保险、资产管理等方面,为近300万公司银行客户提供“全产品线”的金融服务,而且还具备了为1600万个人贵宾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提供全球财富管理、私募股权投资、贵金属交易、艺术品收藏等高端投资理财服务的能力。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内在要求
银行经营转型的核心内涵和本质要求,就是着力转变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努力做到服务佳、质量好、效益高、发展可持续。
首先是经营理念的转型。就是要摒弃传统的“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更加注重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树立以价值创造和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一是“资本约束”理念。银行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尤其是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之后,银行业面临的资本监管更为严格。而且,按照央行差别准备金监管政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年度信贷规模的多少。一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越多,在生息资产中占比就越高,意味着其在同业竞争中主动把握发展速度和价值回报的能力就越强。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导向,坚持发展能力与资本规模相协调、资本占用与补充相平衡,逐步扭转高资本消耗的经营模式,走资本节约型的发展路径。
二是“财务约束”理念。实践证明,为了追求单纯的市场份额和“面子工程”,不计成本地粗放发展,即使经营业绩一时上去了,但最终还是要掉下来的。为此,要着力将财务硬约束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严格控制利差倒挂的高成本存款;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财务资源占用,厉行节约、勤俭办行,不断提高财务开支效益。
三是“风险约束”理念。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能力越强,就能涉足风险更高的创新领域,获取更高的超额回报。银行业竞争的焦点将逐步由比拼发展速度转移到比拼风险管理上来。银行的业务战略和风险偏好要与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相协调,资本、风险和收益要相匹配,有多少资本就承担多大风险。
其次是发展方式的转型。就是要切实改变资产扩张型的外延增长方式,真正构建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发展方式。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要追求均衡的发展。不搞盲目的规模攀比,不搞“冲时点”等短期行为,将业务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增长的均衡协调性上,放在经营规模、管理素质、核心竞争力、市场美誉度的全面提升上。
二是要追求集约的发展。逐步扭转重资源投入、轻产出效益的业务拓展和客户服务模式,走以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回报为核心的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发展方式,更多依赖技术进步、业务创新、智力积累推动业务增长,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智力密集型的业务,创新推广高科技含量、低运营成本的服务模式。力争以最少的资源投入,争取最大的价值回报。2012年前三个季度,农业银行加权风险资产增速首次低于总资产增速,且取得了19%的净利润增长。
三是要追求稳健的发展。发展必须经得起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能为追求考核套利和短期利益,盲目介入高杠杆、高风险的业务,埋下长期发展的隐患。任何时候都应“稳”字当头,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使经营更加健康,发展更加可持续。
再次是管理模式的转型。就是要适应业务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按照有利于服务客户、创造价值、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的原则,推动组织、流程、资源、机制等管理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
一是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流程。协调好条线管理与板块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客户部门和产品部门相互支持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增强战略协同、营销联动与资源共享。着眼于改善客户体验,精简相对繁琐的业务操作和内部管理环节,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流程的效率。
二是优化以价值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处理好“投入与产出、刚性需求与合规管理、转型发展与项目建设、精细化与透明度、预算内与预算外”五个方面的关系。通过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和成本收入比管理,严格以收定支,坚持有保有压,实现公开透明,努力提高财务资源使用效益。
三是强化以战略为导向的考评激励。平衡好局部与整体、过程与结果、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突出服务战略的导向,完善绩效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以此来引导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使全行发展充分体现内涵增长、价值先导、协调可持续的转型要求。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着力点
当前银行经营转型应把着力点主要放在三个方面:在服务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积极优化客户结构;在把握银行业务主要“潜力点”和“创新点”的过程中,努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大力强化对业务经营转型的管理支撑。
首先,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也要积极调整优化自身的经营结构,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调整优化业务发展的区域结构。适应经济梯次发展与产业梯度转移的最新趋势,合理摆布经营资源,在继续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中西部、东北部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对接国家新兴区域规划,提供开发性、基础性相结合的特色金融服务,增强对国民经济“新兴增长极”的金融服务能力。近年来,农业银行一直在加大对中西部、东北部地区的信贷资源配置力度,2012年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
二是服务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行业结构。加强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落实国家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导向。合理把握信贷投向,引导资金更多向符合国家政策的产行业、客户和项目流动。目前,农业银行服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已超过600个。
三是服务国家宏观调控,调整优化新增贷款的投向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两高一剩”行业等国家重点调控领域的信贷投放实施限额控制。农业银行2012年政府平台、房地产贷款分别压缩了20多亿元和190多亿元,“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比也较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
其次,努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深入挖掘县域“三农”、小微企业、节能环保、消费升级等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银行业务增长的主要潜力点,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改变扎堆城市、“垒大户”的同质化竞争模式,塑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一是积极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八大提出加快“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方针,“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将迎来新一轮的重大机遇,城镇化将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县域市场日益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新焦点”。目前,农业银行正围绕“强农、富农、惠农”的要求,不断强化对“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近4000家,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73%和52%;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达到3000多亿元;累计发放惠农卡近1.3亿张,惠及3亿多农民。
二是建立小微企业特色服务模式。在大企业市场化融资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小微企业业务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挑战、提高价值回报的新兴业务增长点。农业银行始终把发展小微企业业务作为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和专属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完善小微企业服务模式。目前,共为270多万户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4万多家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2012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幅12个多百分点。
三是推进绿色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创新。即积极发展“低碳金融”、“绿色金融”,大力支持“美丽中国”的建设。近年来,农业银行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指引,不断加强对循环经济、节能改造、环境保护领域的金融支持。同时,还积极推动节能环保特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发行了环保主题的银行卡,推出了CDM(清洁发展机制)顾问业务。
四是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抓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释放的契机,扩大对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领域的信贷投放。同时,围绕居民投资理财需求的升级,加快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农业银行始终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重要的战略基点,以网点转型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零售业务转型,不断巩固和扩大优质个人客户基础,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和理财业务。当前,个贷增量已经占到全行贷款增量的35%以上。
其三,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推动经营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向精细要效益,向管理要红利。通过管理创新,释放业务转型的活力,凝聚业务转型的动力,深挖业务转型的潜力。
一是实施精细化的资本管理。更好地贯彻落实银监会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加快完善资本管理机制。重点是强化各类资本总量的刚性约束,构建条块结合的资本配置方式,加大资本配置与结构优化、价值创造挂钩的力度,促进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资本的节约使用。2012年,农业银行开发推广了“经济资本配置优化应用平台”,推动经济资本在产品、区域和客户间的优化配置。全年信贷类经济资本增幅低于同期贷款增幅8个多百分点,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持续下降,边际资本消耗比上年下降了31%。
二是实行精细化的定价策略。对存贷款实行精细化的定价管理,强化负债成本控制,提高资产定价水平,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净利差(NIS)、净息差(NIM)和资本回报率(ROE)等核心指标的提升上。
三是加强精细化的运营管理。以改进服务、防控风险、提高效率为目标,加快建设流程式服务、工厂化作业、立体式监控的现代运营管理体系。近年来,农业银行通过推进运营“三大集中”(集中作业、集中授权、集中监控),构建了集约化运作的大后台。同时,积极推进了以临柜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营业机构“铁账、铁款、铁规章”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三铁”创建工作,有效促进了全行柜面服务质量和运营安全水平的提升。
四是实现精细化的IT支持。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精细化管理,都离不开信息科技系统的有力支撑。目前,农业银行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BoEing)一期已经成功投入运营,未来将能够实现更精准的客户营销、更精细的绩效考核、更严格的成本控制、更全面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