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 李 超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进程出现明显分化,国际资本流动不确定性增加。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脉络和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外汇管理政策,趋利避害,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外汇环境。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已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势出现差异。一方面,美国、欧盟、日本的主权债务问题较为突出,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相继遭到下调,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仍然较为强劲,但面临外汇流入和物价上涨的风险。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形势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国际收支交易规模已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影响,我国国际收支总规模回落到4万亿美元,货物贸易、直接投资等主要交易项目均有下降。2010年,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并带动对外贸易和投资再趋活跃,当年我国国际收支总规模达到5.6万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进入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更加活跃,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规模3.2万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二是经常项目不平衡状况明显改善。经常项目顺差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国外部经济失衡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经常项目大幅顺差的状况趋于改善。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比2007年的历史高点下降了4.9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878亿美元,同比下降13%。其中,货物贸易顺差876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97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较2010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
三是资本和金融项目流入增幅明显扩大。近年来,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资本和金融项下的资本流入有所扩大。2010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8%,较2008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1839亿美元,已相当于2010年全年的81%。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和金融项目对本外币利差和汇率预期等因素较为敏感,易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外部事件影响,此类资金流入的波动性较经常项目更强。
总体来看,虽然我国国际收支形势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我国外汇资金净流入压力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外汇储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到2011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万亿美元,较2010年末增加3502亿美元,同比多增约3000亿美元。
应对三类外汇资金流入的政策举措
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外汇资金流入问题,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根据外汇资金与实体经济关联度来衡量,我国外汇资金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有真实贸易投资背景,属于合法合规的资金,总体来看这类资金是我国外汇资金流入的主体;第二类是没有真实贸易投资背景、以短期套利为动机的资金,即传统意义上的“热钱”,但监管上并未发现有此类资金大规模流入的迹象;第三类是有真实的贸易投资背景,属于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跨境资金摆布获取本外币利差和汇率升值等套利收益的资金。从监管上看,第三类资金带有“热钱”性质,客观上加大了外汇资金流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容易诱发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给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新挑战。
从外汇管理角度看,对上述三类不同性质的外汇资金,应当采取不同的监管思路、运用不同的政策手段和方法加以应对:对合规守法的外汇资金,在管理上要尽量给予便利、做好服务,切实履行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要求;对传统意义上的“热钱”,要综合运用外汇检查和处罚等手段予以坚决打击;对合法合规的套利资金,要发挥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合力,增加其投机成本,压缩其套利空间。按照上述思路,外汇管理部门注意统筹有效监管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关系,在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外汇资金的同时,积极推进便利化改革,为正常的贸易投资活动提供便捷的汇兑服务。主要措施包括:
深化经常项目便利化改革。为了便利贸易对外支付,外汇管理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改革进口付汇管理,通过总量核查、分类监管,使95%以上进口企业在开展进口付汇时无需办理核销手续,贸易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外汇管理部门积极研究出口收汇核销改革,争取尽早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从2011年1月1日起,将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推广至全国,企业跨境运用资金更加便利。总体来看,通过清理并取消剩余的强制结汇措施,现阶段我国已基本不存在强制结售汇的政策。
推进资本项目有序开放。继续支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发展。截止到2011年7月末,外汇管理部门共批准QFII机构103家、累计批准额度206.9亿美元;批准QDII机构92家、累计批准额度726.47亿美元。进一步简政放权,外汇管理部门大幅取消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行政审批,改革对外担保外汇管理,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推进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截止到2011年6月末,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302家银行会员,其中即期市场会员302家、远期市场会员73家、外汇掉期会员72家、货币掉期会员32家。为进一步满足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多样化需求,外汇管理部门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为客户提供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业务,同时要求银行加强对期权交易风险头寸管理。截止到2011年6月末,包括远期、掉期、期权在内的各类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产品累计交易量超过9000亿美元。
防范和打击违法违规资金流入。外汇管理部门重点开展了针对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的资本金结汇、短期外债等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网络炒汇等外汇违法犯罪活动。2011年上半年,共结案1865件,同比增长26.2%;共处罚没款2.6亿元人民币,已超过2010年全年罚没款总额。同时,加大对违规主体尤其是银行的通报和处罚,约谈违规银行总行主要负责人,召开银行外汇业务情况通报会,完善对银行合规经营的考核,进一步震慑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运用多项管理政策遏制“热钱”流入。在2010年11月出台加强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等七项措施的基础上,2011年3月,外汇管理部门再次出台政策,强化对转口贸易收汇、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银行结售汇头寸的管理,适时下调2011年度境内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总规模,提高投机套利成本。
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出路
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国内经济不平衡的外部反映,反过来也会影响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从根本上看,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关键是要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落实“调结构、扩内需、减顺差、促平衡”的思路,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建立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减少对外需的过度依赖;理顺收入分配制度,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实施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对外贸易收支基本平衡。
外汇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加快转变外汇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减缓银行结售汇顺差过快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防范和打击“热钱”流入、稳步推进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为重点,推动外汇管理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展开,为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创造有利的外汇环境。为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外汇管理部门将标本兼治、疏堵并举,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抑制套利资金流入作为“减顺差”的着力点,将鼓励购汇、便利付汇作为“减顺差”的关键点,稳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同时,严格企业收结汇管理,强化对外汇资金的真实性审核,把好抑制“热钱”流入的闸门。
二是在防范和打击“热钱”上再紧一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投机成本;充分发挥外汇检查和处罚手段的作用,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网络炒汇”等违法违规行为,压缩套利空间。
三是继续深化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试点等重点工作,推进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切实便利各类经济主体的正常经营活动。
四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手续,继续做好与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相关的政策配套,有序扩大国内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配合做好人民币资本项目业务发展。■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