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 刘秀丽
2009年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榜上,深圳发展银行(下称深发展,000001.SZ)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法兰克·纽曼(Frank Newman)以税前1741万元拔得头筹。实际上,这不是纽曼入职深发展6年来的最高薪水。
纽曼自从2005年在深发展上任以来,其薪酬一直排在A股上市公司高管的前列。最初的3年,纽曼的薪酬一直呈上升趋势,2007年更是达到2285万元的“天价”,尽管2008年受财政部“限薪令”和深发展业绩大幅下滑的影响纽曼的年薪缩水了近700万元,但是仍然高达1598万元。
而纽曼在回应年薪问题时曾表示,“既然董事会决定给我这么多钱,我想我还是值这个价吧”。
美国财政部“二把手”
对A股上市公司来说,纽曼是独特的。生于美国的他,于1963年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本科毕业,后来长期在美国银行界工作,20年时间里先后从生死边缘挽救了3家亏损的银行——美洲银行集团、美国信孚集团、韩国第一银行。
纽曼自身的经历,国内其他银行高管无可比拟。1993年初,纽曼受即将就任美国财政部部长本特森的邀请,并经总统提名和参议院通过后,被任命为美国财政部次长,主管美国全国国内事务,负责金融及监管规则的制定、债务管理以及金融运营管理。同时,对全美本土银行进行监管的部门也属纽曼先生的职责范围。
仅仅一年后,纽曼就晋升为财政部副部长和首席运营官,下辖11个运营机构和 16万名员工,其中包括联邦经济情报局、海关、美国国税局、金融管理局、印务局等国内及国际财务部门。
作为曾经的美国财政部“二把手”,他代表当时的财政部行使、制定国内外经济政策、管理金融服务、推动相关立法等一系列的职能,并负责整个财政部门的运作。还曾在本特森部长和鲁宾部长任期交替期间,短暂地代理了美国财政部长之职,最终连任财政部副部长。
而深发展是他职业历程中挽救的第四家银行。回忆起5年前接手深发展,纽曼曾对《投资者报》说:“我当时常跟大家开玩笑,一家正常的银行应该是高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贷款率,而我们正好反过来了。”
那时候的深发展,发展几近停滞。根据深发展2004年年报数据,深发展2004年总资产2043亿元,净资产46.85亿元,当年创造的净利润只有2.89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1.41%,不良贷款余额144.04亿元;资本充足率却只有2.30%。在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深发展排名倒数第4。
拯救深发展的“洋管家”
2004年5月,深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由外资——美国新桥公司(NewbridgeAsia)控股的本土银行。2005年6月,刚上任不久的董事长法兰克?纽曼被董事会同时委任为CEO。
由于惯性使然,2005年深发展的各项财务指标并未有明显好转。2005年,深发展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还不如2004年的83.23亿元,仅为54.48亿元。这个成绩,让投资者哗然,也让深发展的一些老股东们颇为伤心。
这样的“烂摊子”难免让很多人认为,新桥入主深发展后,只会着力把财务报表尽量做得好看,然后高价把深发展股权卖掉,而不会对深发展的长期经营投入太多资源,甚至中国的许多特殊情况,也不允许新桥有太多幻想。
让投资者意外的是,事情很快有了转机。在接下来的4年里,深发展实现了大逆转。纽曼认为,深发展作为前国企,其国企病在于“基础管理和业务模式”,问题出在最重要的两项管理——“人”和“流程”上。
因此,他一方面“铁腕”式地推动深发展内部改革,调整主要管理层职位,迫使30名左右的中层管理人员离开,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专业人士,建立内控体系,确立内部控制的垂直管理模式,改变过去深发展的各家分行自主决策,按照全行一致的新模式运作,并大力推进作为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有效工具的“ 银团贷款”模式。
在业务模式上,深发展与通用电气合作,重点发展零售银行新业务。正是纽曼的一系列整治,有效抑制并治疗了深发展的病情,快速地推动了深发展近年来的发展。
2009年深发展的成绩单是:净利润50亿元,每股收益1.62元,同比增长719%。根据年报显示,深发展净手续费同比增长39%,主要受益于咨询顾问和信用卡业务的推动。此外,贸易融资回暖,环比增长8.6%,其中国际贸易融资额环比增长14.9%,占贷款比例上升2.8个百分点。
2009年深发展的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继续下降,减轻后续资产质量压力。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在低基数基础上环比小幅“双升”,不良余额上升0.9亿元,不良率保持在0.68%的低位。中金公司认为,深发展的明显趋势是,资产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无论平安入股后,纽曼是否能够继续留任,至少在掌控深发展近6年的时间里,将一家几乎病入膏肓的城商行,带到健康的轨道上,并能持续健康运行,对此纽曼功不可没。
必须承认,作为战略投资者委派的董事长纽曼,对深发展成本的控制的确与其他银行有所不同。从这意义上来说,董事会给纽曼的1741万元年薪确实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