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资行零售秘密:贷款不及理财收益私行门槛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5日 05:13  理财周报

  外资行零售业务5大障碍:门槛高,成本高、回本期长、客户要求高、竞争对手多

  理财周报记者 张莉/文

  众所周知,改制以前,由于监管限制,外资行作为外国银行分行无法涉足境内公民人民币业务。随着法人资格的确立,各家外资行的零售业务取得飞速发展。

  提及法人化后的增长业绩,多家外资行都乐于分享。

  “我们的规模从2007年年底的不足2亿,占比仅为9%,发展至2011年个人存款余额已占到全行存款余额的33%。”南商中国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曾小平说。

  东亚中国常务副行长林志民(微博)说,该行资产总额相比2007年增长约1.5倍,存款总额增长超过10倍。对集团的利润贡献超过三分之一,东亚希望这个数字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能达到50%。特别是2011年,东亚中国的税后利润较2010年增长60%,同时,收入增幅也远远超过支出的增长,成本/收入比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61%下降到2011年的55%。

  “2007年5月法人银行成立至今,客户数增长逾8倍。2011年星展中国的贷款增长24%,客户数量增加约44%,2011年对集团的收入贡献率首次超过5%,使整个大中华区的对集团的收入贡献占比达29%,提前实现2015年前30%的目标。”星展中国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张在荣说。

  “恒生2011年在中国内地个人银行客户数目增加21%,客户贷款上升23%,总存款增加34%。”恒生中国行长关燕萍表示。

  不过,可观的数字背后却是难以道出的“零售银行盈利难”,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家外资行公开宣布零售银行在华已经全面盈利。“外资行设立的门槛比较高,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其客户的,加上开办零售业务的成本高、回本期长、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无形中阻碍了零售银行的营收水平。”东亚中国常务副行长林志民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另一家外资行一针见血地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规模不大、基数不够、网点太少、找不准定位。

  以恒生和花旗为例,恒生2011年极为可观的业绩数字就是建立在只新开了一家惠州支行、也就是没有多少支出的情况下取得的。

  而花旗,自从2010年8月以来,每年都以新增10家分支行的速度加大投入,迄今已开设将近20家,且均为智能型网点,选址也极为繁华,如重庆机场等,保守地以每个支行投入1亿元的话,这一年半的时间,花旗的20亿已经进去,想要回本,恐怕也要待2年后了。

  贷款业务:

  利润转弯,不及理财收益

  在个人消费信贷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渣打的“现贷派”、花旗的“幸福时贷”和东亚的“新时贷”垄断了外资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整个市场。至今,三分天下的地位未被打破。

  但是在房贷业务上,外资行可谓是百花齐放,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6年5月,汇丰银行在外资银行中首开先河,推出以港币和美元为主的固定利率按揭贷款,花旗、渣打紧随其后介入房贷市场,意欲分羹。

  转制以后,外资行的房贷业务在一定时间内,以极为优惠的条件蚕食着大陆市场。以南商、华侨、星展为代表的区域性银行,由于转制时贷存比普遍在300%以上,但又急于在国内零售业务上有所动作,其房贷业务表现出“欲拒还迎”的态度,在2008、2009年房贷政策相对宽松的条件下,一套房仍然能拿到8折、二套房为8.5折的优惠利率。而在2011年底贷存比必须降到75%的监管指令下,加上大环境造成的信贷紧缩,这类银行的业务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偶尔对一套房发放一些基本额度。

  而以渣打、花旗、汇丰和东亚为首的“四大行”,他们很少存在贷存比不合格的压力。使得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发展房贷业务。尤其是渣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尤其2009年,渣打的房贷政策在中外资银行中优惠幅度最为强烈,首付两成、利率七折是其招揽客户的“杀手锏”。优惠幅度较大的其次是恒生。不同的是,渣打持续的时间较长,而恒生由于过度地放贷,直到“大限”前的2011年7月,贷存比才降到75%以下。

  随着2011年以后的信贷紧缩政策的步步紧逼,外资行的房贷业务也陷入困境。2011年底渣打率先声明暂停房贷业务,而汇丰、花旗和东亚也仅做一套房贷,且改为有限地授信。

  “以前按揭贷款贡献着零售业务的绝大多数利润,但去年,这种现象明确转弯。我们理财产品的业务量,占据着个金业务的60%还多。”南商中国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曾小平透露。

  私人银行:“没有一家银行愿意透露业绩数字”

  “如今国内的私人银行,外资行独霸国内富豪的时光已经不复存在。”工行、民生等多家中资行的相关人士曾说。

  事实亦是如此,近年的市场上,鲜有传出外资行私人银行盈利的消息。

  荷兰银行率先做了一个极不成功的榜样,私人银行业务终以失败在中国收场。随着外资行法人资格的确立,更多的银行开设了私人银行服务。2007年6月,渣打在北京率先试水私人银行业务,为流动性金融资产高于100万美元(或等值800万元人民币)高端客户群体提供专属服务。目前为止,渣打在中国已经拥有北京、上海、深圳3个私人银行中心,另配7个支行提供该项服务。

  纵观其他外资行的私人银行,准入的门槛基本上都是100万美元或800万人民币。门槛最高的,则属德银,“门槛”设为1000万元人民币。

  “不能说私人银行很赚钱,但是直到现在,没有一家银行愿意透露其私人银行的业绩数字。一些国际上私行业务做得顶尖的瑞银、德银等,在国内依旧遭遇瓶颈,至今尚未探索出盈利之道。”一位研究银行多年的证券行业的分析师称。

  一位外资行私人银行的高层告诉记者,由于高端客户的习惯惯性,私人银行客户培养却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更何况外资行产品业务推广范围与中资行相比还有限制。外资行私人银行的客户培养还有一定压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