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渣打理财屡爆巨亏事件 产品设计存缺陷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1日 08:29  华夏时报微博

  本报记者 龙葳 李崇磊 北京报道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渣打银行(微博)屡屡被曝出理财产品“巨亏”事件。今年2月底,网络上一条“渣打银行一只QDII产品到期实际亏损95%”的微博再次让这家老牌外资行直面公众的质疑。

  经过调查后记者发现,渣打理财产品之所以频遭投诉,并不仅仅是因为实际收益不足这么简单。产品结构设计、产品信息透明度以及理财经理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QDII产品深陷泥潭

  据记者统计,历次引起渣打银行客户大规模投诉或质疑的理财产品多发行于2007年、2008年两年间。例如,近期曝出“亏损95%”的QDII产品实为2008年发行的“美林‘环球新能源’(QDSN08009E)澳元款”,该产品挂钩美林环球新能源股票可转换结构性票据。

  渣打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油价高企,各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产品。但在次债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对新能源的需求大幅萎缩,导致挂钩新能源标的的理财产品表现不佳。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再次打击了新能源行业,对于相关理财产品的收益影响可谓是雪上加霜。

  诚然,彼时先是次贷危机,致使当时市面上的QDII产品几近全部亏损,而后欧债阴霾来袭,QDII始终一蹶不振。渣打银行的QDII结构性产品主要投资于新能源、金融、香港红筹股等方向,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根据渣打银行官网公开数据统计,2007-2008年发行的至今仍未到期的QDII结构性产品中,超过50%的产品仍处于亏损状态,不过亏损幅度较危机初期有所减小。

  此外,在渣打银行给记者提供的官方回复中,认为一些QDII的理财产品挂钩的股票受到了中概股危机的波及,这也是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

  产品设计有缺陷

  然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将资产交给银行来管理,最大的原因就是银行理财对于投资风险的专业化管理。渣打银行也一直标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投资策略”和“优化资产配置”,但面临市场风险时,这些结构复杂的理财产品显然未能发挥渣打银行所宣传的效果。

  同样以上述“美林‘环球新能源’”为例,该产品结构由A计划(1年期)和B计划(1年期)两部分构成,在A计划阶段最高的预期收益为30%,在满足一定条件后,A计划转为B计划,B计划阶段产品的表现与某只挂钩股票的股价表现完全挂钩,涨跌同步。

  30%的收益看起来很美,但是这只产品收益的关键却在A计划转B计划的“一定条件”上,“在A计划内若任何一只挂钩股票都未曾经跌破初始价格的60%,产品将不会转换为B计划。”渣打银行相关人士解释道。换句话说,也就是投资第一年若有任意一只挂钩股票相对初始价格跌了四成,这只产品非但不能拿到A计划中的本金和计息收益,并且最终收益完全取决于某只股票的涨跌。如此看来,在当年的市场背景下,风险非但没避免,反而更加集中了。

  针对这一质疑,渣打银行并不否认,“QDII结构性票据产品为高风险产品。金融危机后,我行在产品设计方面进行了针对中国市场的改进。”相关负责人坦诚地告诉记者,“2009年后,我行对产品设计进行了改进,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我行仅向私人银行和高净值客户发售新的QDII结构性票据产品,并且在流动性风险和产品期限方面做了更多的考量。”

  目前,渣打银行在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多为100%保本或90%保本浮动收益的市场联动型产品。这类产品通常与证券、利率、汇率、指数、基金等各类金融资产表现挂钩,通过设置一定涨跌条件来实现收益博弈。

  “外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国际著名金融分析研究机构银率网(微博)的资深分析师建议道,“这类理财产品比较适合投资经验较为丰富能够以产品到期后本金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亏损或者获得较低收益的风险博取存在较高收益率可能的投资者。”

  理财产品难查询

  渣打方面对于不少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时表示,某些客户并未在净值表现较好时赎回,选择了持有等待,使得产品亏损幅度加大。但事实上很多投诉的客户是未能及时获得产品的最新资讯,从而错失了止损的最佳时机。上海的李小姐2007年末购买了此后被投诉巨亏的理财产品“美林‘聚焦亚洲’QDII200710”,而至2008年她感到事情不妙时,她才发现一直未与她联系的理财经理已离职。由于没有任何跟进和指导,李小姐未能在危机来临之时及时止损,最后造成了巨额亏损。

  无独有偶,记者近日竟亲自体验到这样的状况。

  为全方位体验渣打理财服务的全过程,记者曾于2011年7月购买了渣打银行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在签订购买合同之初,理财顾问曾口头答应在确定初始价格之日以及将来每个观察日均会发送邮件说明最新情况以供投资参考。但自购买之日起至今,记者从未收到过来自理财顾问任何形式的反馈和回访,只是每月能定期收到一封来自渣打银行电脑系统的对账单,而该对账单始终如一仅标示了初始投资金额。

  当记者近日致电该理财顾问时,才得知其在年初已经离职。记者而后致电当初的开户行,却被含糊地告知自前理财顾问离职后一直未指定专门的理财顾问。

  在此期间,记者曾试图通过官方网站查询产品的最新情况,官网的报告仅简单披露了产品的初始价格和最新赎回参考价,无法直接看出产品挂钩标的的最新动向,进而也无法判断该理财产品的投资结果。而当记者致电渣打银行的官方咨询热线时,却被告知具体的产品情况只有理财经理才能解答。

  整个过程下来,记者明显感觉到十分的繁琐和复杂,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如果想及时掌握自己所购产品的动态,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