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商林春平去职政协委员 曾制造买美国银行骗局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0日 07:15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陈周锡

  “美国买银行”被揭穿后:林春平(微博)坐上了一趟政商两失意的过山车。

  “我现在算是一名小小的银行家了。”今年2月,温州市政协一场专题座谈会上,温商林春平伸出小指头比划说。彼时,这名“美国买银行”的商人履新温州市新一届政协委员仅仅一个月。

  一个多月后的现在,林春平头顶上的这两个光环消失殆尽。

  昨天,政协第十届温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同意林春平辞去温州市政协委员职务。这距离林春平1月18日履职之日仅仅71天。

  温州市政协常委、委员工委主任黄林华当天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微博)(微博)》记者采访时说,林春平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不宜参加政协活动,大家讨论都比较多,于是林春平提出辞呈。

  黄林华说的沸沸扬扬指林春平“美国买银行”一事。去年底以来,林春平自称买下“美国大西洋(10.07,-0.33,-3.17%)银行”,后经证实夸大事实“查无此行”。

  昨天,一名自称是林春平“国内代言人”的陈姓助理告诉本报记者,林春平目前身处新加坡,从事原油转口贸易。

  标杆

  岁末年初,正值温州深陷民间借贷危机,中国春平集团(下称“春平集团”)董事长林春平高调宣称,斥资6000万美元收购了有85年历史、位于特拉华州的美国大西洋银行。

  凭借这一“壮举”,林春平跃升为温州民间资本突围的标兵式人物,陶醉在了浙江各级政府、媒体的蜜罐中。

  去年12月20日,《温州商报》的一则头版广告撩拨着温州商界的神经,其内容是,春平集团、英属维尔京群岛春平国际金融控股集团高薪招聘启事,称该集团在美国收购银行后,招聘高级翻译、银行高级经理、副行长等职务。

  1月30日,《浙江日报》在头版刊发文章介绍了林春平,后者称,深陷次贷危机的大西洋银行于2008年因资不抵债宣告破产。一年后双方开始洽谈收购,2011年年初,大西洋银行已经正式更名为美国新汇丰银行并重新试营业。

  林春平曾在其他场合表示,2009年初,他组织了一个20人收购团队与美国大西洋银行开始进行多番接洽谈判。由于受投资主体等方面的限制,2010年6月,他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投资注册成立春平国际金融控股集团。2011年8月,该控股集团在美国投资成立美国新汇丰联邦财团,注册资金1亿美元,“通过这两次跨国注册公司,才具备了在美国收购金融机构的合法资质。”

  公开资料显示,42岁的林春平来自温州瓯海,其产业投资涉及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以及皮革、矿山、铜业、国际贸易等领域。

  当他再次高调走进镁光灯下后,又多了一个“美国新汇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行长”的抬头。

  在当时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缠身的时点,林春平“买银行”之举契合了官方对温州产业转型和重塑金融形象的期望。

  浙江省一位主要领导曾在全省民营经济万人大会上表示:“温州有位企业家林春平,收购了美国银行,了不起!”

  商而优则仕。

  1月18日,温州市政协九届二十六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新一届政协委员名单,林春平榜上有名,属于农业界别。

  黄林华昨天对本报记者表示,林春平农业产业做得比较好,其政协委员资格按程序提名,并非“特批”。

  轰塌

  逆转迅疾而来。

  本月初,有媒体称从林春平所称的大西洋银行所在地美国特拉华州获得该州政府的回函确认:林春平的美国新汇丰联邦财团在特拉华州没有金融牌照,不是银行。特拉华州也没有大西洋银行,美国新汇丰联邦财团在注册地特拉华州没有资格从事银行业务。

  3月2日,林春平在回应外界质疑时对当地媒体表示,已按照法律程序向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派出所报案,因为“对方在诽谤”。

  5天之后,新华社播发实地调查文章披露,无论是监管国民银行和联邦储蓄机构的美国通货监察局(OCC)还是一些特拉华州州政府、当地银行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均表示,这家“位于特拉华州的大西洋银行”无迹可寻。

  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为全美银行提供担保,原则上“名门正派”的银行都能够在其网站上查询到记录。

  本报记者昨天在FDIC网站上搜索发现,截至3月22日,总共有101家银行的名字中带有“大西洋”字样,无论是所在地还是成立年份,均没有找到符合林春平此前所宣传的那家银行。

  在特拉华州,只有一家名字中带有“中大西洋银行”的银行,且被美国银行控股。本报记者查询发现,确实有银行翻译成中文的名字为“大西洋”,不过该银行位于中美洲的一个弹丸之国。

  上述新华社文章披露的特拉华州州务卿办公室提供的注册证明、营业税报告等文件显示,林春平在该州注册的“美国新汇丰联邦财团公司”代号为代表“普通”公司的A而非代表银行机构的B,该公司的注册时间为2011年12月8日。

  这与林春平本人所说的8月有四个月的“时差”。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的口气开始软化,称“我要总结经验教训,我要反思,我把没有的事说成有,这是有欠缺的”,但他自辩,大西洋银行就是一个代号,代表他“买”的这个企业,叫它大西银行也可以,大洋银行也可以。

  谈及具体银行,林春平表示,这个牵涉到股东的隐私,“永远不能回答你。”

  舆论可以“捧”也可以“杀”。3月13日,林春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夸大事实表示反省,向公众道歉。

  发迹

  在声称收购美国银行之前,林春平被人所知的是他所经营的大米和罗汉果饮料。

  这名“商界精英”的发迹之路令人称奇。

  他在高中时便利用课余时间承包柜台卖纽扣,成了“万元户”。1995年,失意航空包机生意的林春平赴新加坡攻读经济学硕士。

  瓯海官方的宣传材料称,当时林春平在学校里认识了安南(第7任联合国(微博)(微博)秘书长)的儿子,得到了投资加纳的点拨。2000年,林春平怀揣3000美元到加纳创业,从熟谙的服装贸易入手,“在国内卖10元人民币的服装到了加纳就能卖到10美元。”一年后,他又低价获得了一座出产铜和金的矿山永久私有权。

  如今,卷入舆论旋涡的林春平又重访故地新加坡。

  “我都不知道林总辞去政协委员,你是怎么知道?”上述“林春平助理、秘书”反问本报记者。

  “所有的事情都泡汤了,对他影响太大了,两三年的心血白费了,正常的业务都难以开展。”之后他又改口称,“皮革贸易、大米我们都在做,3月份皮革贸易比2月翻一番。”

  “此人已经信誉扫地。”温州一名官方人士称,这种未做先吹的现象在温州很常见,“问题是他这个吹得太离谱了,对外影响很坏,外界更加觉得温州商人都是吹牛的,不踏实。林春平事件给刚刚经历了高利贷危机的温商信誉雪上加霜。”

  温州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一力教授认为,不要因为林春平事件,而否定整个浙商、温商群体的成绩。

  张一力称,温商赶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机会,但本身也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知识不够,对法律了解尊重程度不够等缺陷,“在一部分中国商人(中),确实存在‘林春平现象’,他们夸大其词并利用媒体强化自己光环,来寻求政府资源和支持。”

  张一力认为,近年来温州商业环境被人诟病,这次林春平事件坏事变好事,对温州建立公开公平透明化的商业环境大有好处,尤其是在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温州重新进入“利益重新分配”格局的这个特殊时期。插图/苏益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