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近现代金融史:解放前的中国银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 10:53  中国金融杂志

  ■ 贾瑛瑛

  中国银行诞生于辛亥革命之中,迄今已是一个世纪。一百年来,中国银行始终秉承追求卓越的信仰、诚信至上的品质、改革创新的精神、以人为本的宗旨,持商业自主之信念,循银行发展之规律,向着国际一流银行的目标不断迈进,见证并参与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崛起并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1912~1949年,战乱频仍,时局动荡。中国银行始终将维护银行信誉作为立行的根本,将服务经济民生作为发展的方向,将革新经营管理作为前进的动力,成为民族金融的一面旗帜,在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37年中,中国银行先后成为中央银行(1912~1928年)、政府特许国际汇兑银行(1928~1942年)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1942~1949年)。不论职能如何变化,中国银行始终以服务国家和民族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进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辛亥革命中诞生

  清朝末年,外资银行涌入中国,通过垄断国际汇兑业务、自由发行钞票、经管对外赔款、提供大额贷款等手段,获取了超额利润,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命脉。为打破外国银行垄断中国金融的局面,清政府于1905年8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 1908年2月更名为大清银行。大清银行成立后,股本总额1000万两银元,官商各占50%。

  辛亥革命爆发后,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于1912年1月初上书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建议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作为政府的中央银行。鉴于大清银行资金充足,机构和人员均较其他银行完备,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迅速批准,要求“先行开办,克期成立”。

  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大清银行旧址举行成立大会,并正式对外营业。从此,在中国和世界的金融舞台上,高高飘扬起“中国银行”的旗帜。

  中国银行成立后,立即承担起巩固新生政权、服务民生经济的历史重任,在提供资金支持、统一全国币制、维护金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中枢作用,有力地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一是收兑军票。南京临时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发行了500万元军用钞票,由中国银行负责兑换为通用银元。到1912年10月,中国银行基本收兑完毕。二是发行货币。1912~1913年中国银行共印制各种票面兑换券4450万张,面值22170万元,陆续投入市场,全面替代了原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地位,对恢复和稳定金融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三是代收税款。中国银行成立后即负责经收上海海关税款。四是代销公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发行军需公债1亿元,由中国银行经募出售。此后在历次公债发行中,中国银行均是主要的经募人。五是服务民生。中国银行积极开办存、贷、汇等商业银行业务,服务社会民众,支持经济发展。

  树立信用巩固行基

  中国银行自成立之日起,即认定“维护信用为银行生存之基础”。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银行始终将诚信作为立行之本,使得“信誉深得社会上一般民众之同情拥护”,为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拒绝执行政府“停兑令”

  1916年5月12日,袁世凯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悍然下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所有已发行之纸币及应付款项,暂时一律不准兑现付现”,引发社会严重恐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以“宁可刑戮及身,不忍苟且从命”的决心,拒绝执行“停兑令”。太原、汉口、九江等地分行纷纷响应。在各方声援下,政府最终收回“停兑令”。抗“停兑令”事件不仅使中国银行声誉大振,更增强了普通民众对银行业的信任,为树立现代银行业的市场信誉和地位发挥了关键作用。

  稳健发行钞券

  中国银行作为发钞行,始终坚持“稳健发行”方针。1913年制定《兑换券则例》,1920年分区集中发行准备,1928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率先建立发行准备金全部公开制度,规定中国银行发行兑换券须备足“现金准备六成、保证准备四成”,并每月检查一次。中国银行还坚决反对滥发钞票,坚持有计划地控制发行总数,使得中国银行钞券信用在历次金融风潮中始终保持稳定。1927~1934年,中国银行钞券发行基本上稳定在2亿元以下。1934年因市面钞券短缺才稍有增发。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政策后,中国银行协助政府收回商业银行钞票及收兑银元,钞票需求量增长较快。

  中国银行创设了领券暗记制度。即没有发行权的银行和钱庄与中国银行订立协议,按约定条件领用加印暗记的兑换券,以表明此钞系由某银行、钱庄领用,然后向市面发行,仍由发钞行负责兑现,兑进的暗记券再按不同暗记,分别整理后通知有关领券行、庄以现金兑回,再对外发行。

  走出国门放眼世界

  中国银行从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内审社会趋势,外观世界潮流”,并逐步迈向国际金融市场。1915年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广东开办外汇业务,1917年设立香港分行,1929年设立伦敦经理处,1931年设立大阪分行,1936年设立新加坡分行和纽约经理处。到1949年,中国银行先后设立了34个海外机构(因战乱等原因,1949年时中国银行海外机构为19家),分布在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成为国际金融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改革会计制度

  1913年起,中国银行结束上收下付的旧式记账法,采用复式借贷记账,带动全国各行业推行新式记账方法。1929年,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张嘉(1889~1979年,字公权,近现代著名银行家和实业家)聘任伦敦密特兰银行副总会计尼克尔为中国银行顾问,帮助改革中国银行会计制度。次年11月,中国银行制定出第一部《中国银行会计内规》,进一步改革会计制度,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加强内控,节省费用,奠定了近现代会计制度的基础。

  改革人事制度

  中国银行改革大清银行的用人旧习,实行量才录用的考试聘任制度,完善服务待遇规程,严明组织纪律,加强教育培训,将职业操守的培养和业务知识的提高作为“百年不易”的准则,在金融界树立了新的风气,为同业所普遍效仿。特别是中国银行改组成为政府特许国际汇兑银行后,对人事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了一套重视人才、重视教育、重视绩效、管理严格的人事制度,使得中国银行的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领先于同业。

  加强调查研究

  中国银行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1920年成立了调查室,1928年改为调查部,1930年改为经济研究室,先后邀请马寅初等国内外第一流的经济学家从事研究工作,在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成为国内学术性研究的权威机构,为国际所瞩目。

  勇担重任稳定金融

  中国银行始终“抱定为国家、为社会牺牲之决心”,勇于承担历史重任,积极参与稳定金融各项工作,为壮大民族金融力量而努力。

  服务民众发展经济

  中国银行坚持以“服务民众、改进国民生活”作为发展各项业务的前提,始终以国民经济的枢纽自任,大力扶助工商实业,积极支持基础建设。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率先办理农业贷款,并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农村金融队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中国银行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全面开拓保险、信托、直接投资等业务,以“谋国民生产力之增加”。中国银行贷款总额长期居国内同业之首,致力于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

  扶助同业渡过难关

  20世纪30年代,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影响,中国金融业处境艰难。中国银行“不以独善其身为得计”,将支持同业渡过难关作为自己的责任,防止民族金融组织基础发生动摇。1930年底,中国最早的储蓄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1914年成立,原名新华储蓄银行)因资金周转不灵即将停业,中国银行联合同业对其实行增资改组,助其起死回生。1932年10月,天津中国实业银行发生挤兑,向14家银行三次请求救济,共借款120万元,其中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分担56万元,帮助其渡过难关。

  积极参与币制改革

  1933年,中国废除了沿袭数百年的银两制度,实行银元制度。时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的贝祖诒(1893~1982,字淞荪,著名银行家)在推动“废两改元”中起了重要作用。作为“废两改元”研究会的委员,他力主尽快实行改革,态度鲜明地驳斥外商关于中国若实行“废两改元”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的说法。

  此外,中国银行积极推动统一银行纸币。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财政部新货币制度说明书》,规定自11月4日起,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不再使用银元,实现了全国统一货币、统一发行,推动中国金融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积极抗日共纾国难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先后在汉口、香港成立驻汉总处、驻港总处,后于1940年7月迁往重庆。中国银行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在稳定全国金融、供应军需钞券、支持后方建设、扶助对外贸易、募集外汇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抗战胜利作出突出贡献。

  根据大后方建设的需要,1937~1942年,中国银行在西南、西北地区增设机构106处。同时,积极开辟西南通道,先后在越南(河内、海防)、缅甸(仰光、瓦城)、印度(孟买、新德里)、巴基斯坦(卡拉奇)等国设立分支机构,并成立临时运输处,从缅甸运进机器、汽油、机油、红十字会药品等,为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中行充分发挥海外机构的作用,成为经收侨汇的主力。1939~1945年,中行累计经收侨汇2.30亿美元,比战时中国与英美两国易货贸易借款的总额还多7000万美元。

  1942年下半年,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家银行的分工被重新调整,中国银行成为政府特许的国际贸易专业银行,业务范围缩小,发展受到限制。但中国银行仍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挖掘潜力,继续发展海外业务,努力为抗战服务。全国解放前夕,中国银行广大爱国员工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组织动员起来,保护银行资产,迎接解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银行摆脱了旧官僚资本的束缚,获得了新生。

  (文章材料由中国银行提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