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买理财产品不是买白菜 收益越大风险越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6日 14:16  卓越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也出现了盲目购买的现象。本文作者是光大银行资深理财师,她提醒投资者要注意三大细节,买入真正的高收益产品。

  文/赵希

  如今,银行理财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已受到许多投资者的追捧,有时候银行新推出的理财产品一上午短短几小时就会被抢购一空,这样的购买热情一方面反映出老百姓们理财意识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普通投资者的盲目性。

  很多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只询问理财收益是多少,有时还讨价还价,哪家银行给的利息高就去哪家,根本不关心起息日、理财资金投向、存在的风险等问题。理财毕竟是家庭的大事,怎么也不能像买白菜那么简单。那么,买理财的投资者到底要注意些什么呢?

  计息时间不可小瞧

  宋太太在看到A银行推出了5.2%,90天的理财产品后,果断放弃了B银行同样90天收益率为5%的理财产品,在A银行购买了10万元理财产品。

  可是,回家后仔细想想,宋太太觉得有点不对劲,B银行的收益率虽然比A银行低0.2个百分点,但是B银行的理财产品明天就起息了,而A银行还要再等10天的募集期过了才能计算利息,其间的10天只能按活期计算,那在A银行购买的这个理财产品是不是真的比B银行的划算呢?

  于是,宋太太拿出计算器算了一下,A银行产品总利息收入应该为90天年收益5.2%加上10天的活期利息,大约为1296元,仅相当于4.5%的年化收益;而B银行明天就起息,假如在到期后立刻再购买购买类似理财产品,那么与A银行相比B银行的总利息收入应该为100天年收益5%的利息,约为1369元。还是B银行的产品上算啊!

  因此,募集期对于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问清楚哪天计息以及到期日是否会延迟支付利息。

  产品接续也很重要

  张先生是一位标准的“追高”理财购买者,只要哪有高收益理财,他立马将自己的钱转到哪个银行去。表面上看来,张先生是一位勤劳而且精明的投资者,可其中的苦楚只有张先生自己知道。

  张先生不仅要时刻关注每个银行新推出的理财信息,而且每次都要跑好几家银行,排队办业务也把张先生折腾的够呛,最气人的就是,有时候有的银行只是这次理财收益较高,这个产品到期后并没有推出新的理财产品续接,张先生不得不把自己的钱再转入以前转出的银行,可是,由于起息日以及产品期限不同,往往把原来银行好的理财产品给错过了,只能放活期白白浪费,真是可气!忙活了半天,收益也没有高出多少。

  像张先生这样的投资者并不在少数,钱转来转去,有时花了跨行转账的钱不说,还错过了购买时机。

  一般来说,每家银行理财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数量会明显多于其他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而且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时也会考虑到以往理财产品续接问题,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还应考虑到产品到期了是否能及时买上新的理财产品,不要像张先生一样,忙活了半天,自己受累不说,还没获得多少额外收益。

  产品投向要看清

  “收益越大,风险越大”可算是投资里一条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常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有没有想过,每一家银行都希望自己吸收到最多的资金,那为什么有的银行给的利息高而有的银行给的利息低呢?

  关键在于投资风险大小不同,而决定理财产品风险大小最重要因素就是理财产品投向。

  理财产品投资者在签订协议时很少会注意阅读自己签得协议内容,很少会关注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投在哪里,这就造成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只看收益,哪个收益高就买哪个,没有考虑高收益背后潜在的高风险。像国家电网、铁道部等类企业,银行肯定是争先为他们提供资金,所以在借款利率上会作出较大让步,而另外风险相对大的企业,银行肯定要提高借款利率以弥补承担的额外风险。所以,在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时,需要投资者认真询问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