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金融帝国:马云的野心和梦想

2013年09月24日 15:50  《金融博览•财富》 

  说到互联网金融,阿里巴巴[微博]和马云[微博],无疑是任何人都绕不开的话题。

  “今天阿里巴巴做的金融业务不是改革,而是一场革命,一场金融的革命。”在年初阿里金融的开年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马云如是说。

  从去年9 月份开始,阿里巴巴将未来定位为“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核心业务,“电商”已不在表述之内。我们可以看到一家互联网企业的清晰轨迹:从贸易转向商业,又从商业进入支付领域,再由支付业拓展到金融业。

  2月22日,阿里集团对支付宝[微博]和阿里金融进行架构调整,支付宝拆分为共享平台事业群、国内事业群、国际事业群,和原来的阿里金融(现为阿里金融事业群)一起构成阿里集团全新的业务板块。

  至此,阿里的金融业务已经涵盖支付、小贷、担保以及保险业务,加上之后6 月高调推出的余额宝,马云在完成电商平台的建设后,开始全面挺进金融领域。

  从电商开始

  自2002 年到2012 年,马云用了十年时间决战金融。

  马云2002年推出诚信通,算得上是阿里金融的最初萌芽。

  在杭州刚开通拨号上网时,马云就创立了B2B网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当时的阿里巴巴仅是一个展示商品的平台,鱼龙混杂。商户与买方难以建立信任。

  为了解决网络贸易的信用问题,2002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了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诚信通”。该产品宣称,通过独一无二的第三方身份认证,企业能够拥有诚信通档案,赢得买家信任。

  随着网络贸易的发展,两年之后,阿里巴巴又推出了“诚信通指数”,用于展示企业的网上信息公开度和贸易成熟度,成为企业之间相互了解和选择对方的一个重要参考。

  截至2011 年年底,阿里巴巴注册会员突破5000万,其中付费的诚信通会员已经近100万。同时,随着网络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几乎所有的可疑交易都能被扫描和识别,加上惩罚措施的跟进,目前的信用记录大多值得信赖。阿里巴巴对企业真实信用状况的掌握,某些程度已经超过了银行的信用统计系统。如果说“诚信通”的信用评估及其衍生出来的服务还处在金融中介层次上,那么阿里巴巴另一款产品“支付宝”就具有较强的“准银行”色彩了。

  2003 年在位于杭州的马云公寓里,B2C 网站淘宝成立。为了解决网络交易安全,2004 年年底马云又落一子,创立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

  支付宝发展历经不少困难。支付宝刚推出时,商家认为使用支付宝收款相当于和买家之间又多了一个环节,因此不愿使用。淘宝最终作出了让商家全面使用支付宝的决定,很快商家就发现了采用支付宝收款的好处,支付宝也越来越得到买家的认可。刚到2008年,支付宝就在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喜好围棋的马云开篇布子,看似单摆浮搁,实则丝丝入扣。用户信用数据库和支付宝的建立,是马云日后进军金融业的最重要筹码。

  以信贷试水

  2005年到2007年,马云围绕B2B 商业模式的各种优势和短板,四面出击:收购雅虎中国,收购口碑网,推出阿里软件,推出“阿里妈妈”。之后,马云开始寻找银行合作方,试水金融领域。

  阿里巴巴与银行的合作几乎是水到渠成。海量的网络信用数据是马云进军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涵盖了数十万家企业的信用数据库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估量的。如果银行能共享该数据库,将给甄选贷款企业带来极大便利,能够极大降低坏账风险。

  从2007年5月起,阿里巴巴联合建行、工行,向会员用户推出了4 种贷款产品。会员可通过阿里巴巴向银行申请贷款,阿里巴巴在接到申请之后,连同企业的信用记录,一并递交给银行,由银行审核贷款与否。阿里巴巴与银行合作的网络联保贷款的含义是,不需要任何抵押,由3 家或3 家以上企业组成一个联合体,共同来申请贷款。

  尽管表面上看,这种服务是阿里巴巴免费向会员企业提供,但自动产生了一个“吸引机制”,不断吸引企业为了获得贷款而交费,并成为“诚信通会员”。在三年的试水期间,阿里巴巴建立起一整套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数据库,以及一系列应对贷款风险的控制机制,并开始以自身的交易平台优势帮助建行对客户进行风险控制,甚至包括针对网络特性制定的坏账客户“互联网全网通缉”,公布用户的不良信用记录。阿里还与VC(风险投资)开始合作。2008 年,阿里巴巴在“信贷中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正式推出协助企业与VC 对接的“网商融资平台”。该融资平台与国内外400多家VC机构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阿里巴巴拥有近3000 万注册会员,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行业,其中不乏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

  三年后,由于建行拒绝了阿里巴巴在贷款利息收入中分一杯羹的要求,二者罅隙渐生,最终分道扬镳。这项被誉为金融业和电子商务业经典合作的范例,也走到了尽头。

  有人说,马云这些年来,一直在“悟道”。他参悟最深的,或许就是“时机”二字。在与银行的合作结束后,阿里巴巴自己利用信贷来实现转型的时机已经到来。2010年6月,在阿里巴巴、复星、万向、银泰等股东的推动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悄然成立,注册资本6 亿元,获得国内首张电子商务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营业执照。

  2011年,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也宣告成立,注册资本10 亿元,其放贷对象是淘宝和阿里巴巴卖家,主要提供50 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该公司宣称,申请贷款流程实行全网络化、无纸化操作,足不出户在3分钟内就能完成。

  小贷公司的成立,是马云打造阿里金融帝国的重要一步。

  阿里小贷公司的优势很明显,全国上千万小微企业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进行买卖,而阿里巴巴手握支付宝多年来沉淀的庞大后台数据,想了解这些会员企业的情况可以说易如反掌。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面对的客户是网络商户之外,阿里的小贷路径实际上与其他专注于做微贷的银行和小贷公司并没有太大区别:无需抵押,网商凭借自己的信用申请贷款;网上申请,平均7 个工作日能完成整个办理流程;按日计息,支取、停用更方便。

  马云在2012 年曾公开表示,在过去两年的试验中,阿里金融的几百名员工,完成了15 万家企业的贷款,平均每家企业贷款金额是4.7 万元。“支付宝其实是一个毛细血管,主动脉是现有金融机构,阿里金融主要去服务后者服务不到的地方。”

  阿里金融的负责人胡晓明曾表示,银行每位客户经理能够管理100 家小微企业,已经是极限;我们力争最终每人管1000 家以上,这才是真正的信贷工厂。至此,马云的阿里金融帝国已初具规模,且谋划到位、布局精准。阿里巴巴向金融转型的决心已不可阻挡。

  向金融转型

  早在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时,马云就曾豪情万丈地表示,“如果银行不改变,那我们改变银行”。今年3月,马云又表示,要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让金融回归服务本质。十年之后的马云,显然有了更多资本。

  2012年,阿里巴巴的一系列调整令人眼花缭乱:从B2B私有化、小贷崛起、“三马”合作,阿里集团的金融业务已涵盖支付、小额贷款、担保、保险等几乎金融的所有产业链业务。

  而宣布对雅虎76 亿美元股份回购计划的尘埃落定,则更加强烈地向外界传达出阿里金融急行军的脚步声。在这场交易中,阿里集团以63 亿美元现金及价值8亿美元的优先股,回购雅虎手中持有的50% 集团股份。国开行为此次交易提供了10 亿美元的银行贷款,中投也斥巨资支持。“国家队”的参与对阿里金融来说,显然隐含着诸多意义。

  尽管申请银行牌照被拒,但马云与阿里金融的脚步并未停止。

  今年6 月,支付宝旗下余额增值业务“余额宝”悄然上线,用户将资金存入支付宝,可通过购买货币基金产生投资收益,且与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这意味着马云在金融领域又克一城,开始介入理财领域。

  之后又传来消息,余额宝由于部分业务存在违规,即将被证监会喊停。而阿里巴巴之后的辟谣和证监会的表态,显得意味深长——阿里巴巴已经大到足够“先上车后补票”的地步了。

  面对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余额宝”业务,证监会表态,支付宝“余额宝”业务部分违规,但仅要求支付宝进行备案,这实际上明确了对这一业务的支持。这使得支付宝和合作方天弘基金大大松了口气,声明表示“余额宝不会暂停”。

  单从现在只有在同业排名中靠后的天弘基金一个合作方看,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仍属“小打小闹”,其规模不足以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冲击。但是,这次试水并不是一个排他性协议,支付宝后续的合作伙伴只会越来越多,提供的理财品种也将多元化,将会吸引大量个人乃至中小企业的活期存款滞留在支付宝体系内,最终是否能够冲击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规模,殊难预料。

  马云的落子布局,至此可谓告一段落。但是,阿里金融帝国的规模必然会不停扩大,马云的梦想和野心也必然不止于此。这条中国金融行业的“鲶鱼”最终能够游向何方,值得我们抱有长久的兴趣和期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甘肃张家川深夜宣布公安局长停职
  • 体育麦蒂:暂无意战CBA 热火签雄鹿新帅之子
  • 娱乐李亚鹏离婚后首亮相央视 称永远相信爱情
  • 财经油品升级消费者担7成成本 每月多花30元
  • 科技黑莓公司找到买家:总价47亿美元
  • 博客台风天兔吹倒大树(图) 民居受损严重(图)
  • 读书新仇旧恨:朱元璋为何放弃进攻日本
  • 教育院士旧照走红被封学霸版吴彦祖(图)
  • 刘军洛:中国楼市到了生死攸关时刻
  • 安邦智库:债务率改变中国经济版图
  • 齐格:哈佛耶鲁毕业的一定能赢吗
  • 叶檀:不要怪别人误会以房养老
  • 姚树洁:富人为啥要移民国外
  • 黄鸣:购买力是伪命题 购买欲是王道
  • 金岩石:以房养老与政府无关
  • 苏鑫:地王疯狂是否预示楼市危机
  • 江濡山:高层如何破解13个执政难题
  • 朱大鸣:国人为何砸钱80亿买全球房产